欧阳修诗歌的研究综述
(2010-06-29 11:24:31)
标签:
文化 |
欧阳修散文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诗歌却不太被学者关注。五四至文革时期,欧诗研究论文很少。但是近二三十年来以来,学者们对欧诗的研究兴趣渐增,成果颇丰。绝大多数学者对欧阳修诗歌创作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对宋调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当代对欧诗渊源的探讨
当代,学者关于欧诗渊源的探讨,大抵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欧诗源自唐代韩愈、李白,欧诗对韩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杨国安认为:“欧阳修是宋代最早倡导学习韩愈诗歌的诗人”,欧对韩诗的传承,不仅包括具体诗句的引用、诗篇的模仿,句法、章法的散文化和议论化等,而且在于他对韩诗中所包含的某些通往宋代文化因子的发现与光大,欧诗也因此变
得平民化、生活化和世俗化。[2] 谷曙光具体分析了欧阳修诗“学韩”、“似韩”与“变韩”的三个历程,分析“以文为诗”在欧诗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学韩的“得”与“失”,肯定欧诗学韩 “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3] 李芳民则揭示了欧诗受韩愈、李白影响,认为欧氏通过对韩、李的学习与继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对宋代诗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前人(主要指贺裳)对欧诗的贬评是不可取的[4]。
第二种观点认为欧阳修诗歌受西昆派影响。如杨旭辉,文章着重论述了欧诗与西昆体的关系,认为欧诗出自西昆体。欧固然反对西昆派的“移此俪彼,以为浮薄”,同时认可杨亿“真一代之文豪”。欧对昆体诗人及诗歌既有批判也有首肯,而矫正的方法则是以“气格为主”。[5] 王秀春探讨早期欧诗与昆体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异同,揭示了早期欧诗已出现新的因素,即重视叙事,喜欢议论等。 此外,[6]刘磊也探讨了西昆诗风对欧诗创作的影响,尤其是晏殊、钱惟演、谢绛三人对欧诗创作的影响,从而肯定了西昆派后期诗风对欧阳修有启示作用。
二、关于欧诗阶段性的研究
对作家作品分阶段进行研究,这一传统方法,在欧诗研究领域也有体现,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欧阳修守滁州、贬夷陵与思颍州期间的诗歌创作上。众所周知,作家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格随着时间推移与阅历增长,会不断变化。不少学者探讨过欧阳修滁州诗歌创作,注意到其思想、艺术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如金启华、谭庆龙认为欧氏滁州诗歌表现乐观向上,追求理想,渴望自由,与民同乐的思想,艺术上“平易晓畅,注意炼字,意少言多,意境深远”。[7]郭春林以为欧氏滁州诗歌内容有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首先是入滁之前及知滁初期的客愁心态,其次是守滁任上寄情山水的醉翁意识,最后则是别滁时的喜悦和欢畅。[8] 萧世民也分析欧氏滁州诗文所表现的心态与情趣,与郭文异曲同工[9]。夷陵贬官阶段的欧诗也受学人关注,袁枚《随园诗话》载清人诗作:“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况有文章堪润色,不妨风骨露崚?。”前人早已揭示夷陵贬官对欧阳修政治成长、诗文成熟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学者也持此论。李剑亮论述欧阳修赴夷陵途中的达观态度,在贬所则呈现复杂、矛盾的心理,此时的欧诗大多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并不限于个人恩怨得失。[10] 思颍州也是欧诗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施培毅将欧氏颍州诗词划分为“知颍诗”、“思颍诗”、“归颍诗”三个时期,具体分析各时期诗歌的内容特点。[11] 此外,韩酉山论述欧阳修颍州聚星堂赋诗的意义和影响,认为从欧阳修《雪》诗中“依稀见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凝重和韩愈的奇险。”[12] 魏玉侠通过分析欧阳修洛阳、夷陵和滁州的诗歌,认为洛阳花下的骚人,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其自然观是把山水作为纯然的审美对象;夷陵峡口的迁客,看山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其自然观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而滁州山林的醉翁,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对自然已有了理性感悟[13]。
三、欧诗重点作品的研究
欧阳修诗歌名篇多,其中最为新时期学者们关注的是《戏答元珍》,关于此诗专论有六篇,主要有王可喜《论欧阳修<戏答元珍> 的创作心态与主题》[14] 、熊笃 《寄托邈深、淡而无痕———读欧阳修<戏答元珍>》[15] 、祈志清《山城群芳晚,谪客一腔愁》[16] ,这些文章都详尽地分析此诗的主题思想和创作心态,各有见地。其他阐释欧阳修重点诗歌的论文,有肖瑞峰《神余言外的讽世之作———读欧阳修诗<边户>》[17]、占旭东《欧阳修古风<庐山高>赏析》[18] 、张孟麟《欧阳修的一首“禁体物语”诗》[19] 等。此外,有些作家对欧诗作了拾遗与考证。如许隽超考证《送丁元珍峡州判官》的诗题应是《送朱处仁》而非送丁元珍,分析欧阳修与丁元珍的相识时间和地点。陈光崇考证欧阳修名下两首诗歌《日本刀歌》[20]和《奉使道中寄坦师》[21],其真正作者分别是司马光和王安石。对欧诗进行考证的还有谭彼岸 《<日本刀歌>作者新考》[22] 、陈光明《<读蟠桃诗寄子美>一诗的作者应为欧阳修》[23] 。上世纪 80年代以来,欧阳修诗歌在国外的研究也取得较好成绩,其中最主要的是韩国,如李南钟《欧阳修诗研究》、柳在涧《欧阳修诗研究———以“说理诗”为中心》、权镐钟《欧阳修诗研究》、车柱环《欧阳修诗观》[24] ,这些论文大都对欧诗进行整体研究,与国内学者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相近。韩国学者黄一权《韩国欧阳修诗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25] ,是一篇综述性文章,对我们了解欧诗在韩国的研究情况大有裨益,值得一读。
从现有成果看,当代欧诗研究论文收获颇丰,其中宏观研究是重头戏,微观研究也较突出。但是,对欧诗的分类研究明显不足,专论只有胡迎建《试论欧阳修七言古风之得失》[26] ,杂论有张明华《试论欧梅诸人的近体诗对西昆体的继承和改造》[27],至今没有关于欧阳修古诗或律诗的专论。迄今为止,没有研究欧阳修诗歌的专著问世,也没有出版过完整的欧是唯一的欧诗选注诗注本。施培毅《欧阳修诗选本》[28],可惜错讹太多,详情参见《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胡守仁教授有关书评。欧阳修诗文兼选兼注的版本不少,但涉及的欧诗并不多。如王瑛、陈晓芬、曾枣庄、蔡斌芳、林冠群、宋心昌等选注赏析本,注释欧诗10 余首至30 余首不等,多数为重复选注。陈新、杜维沫《欧阳修选集》选注诗 186 首,李德身《欧梅诗传》选注欧诗133首,王秋生《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选注欧诗130 首,这是目前注释欧诗最多、最详的三个选本,然所选多为短诗,综合其数量,也不及全部欧诗的三分之一。国外及台港澳地区也没见高质量的欧诗注本出版。
值得欣慰的是,欧阳修研究近些年受到普遍关注。1997 年 10 月江西吉安召开的纪念欧阳修诞生。990 周年的全国首届欧阳修学术讨论会,为深入研究欧阳修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 年 8 月,江西吉安又将召开纪念欧阳修诞生 100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期待更多的欧阳修研究的论文论著问世,藉此向一代文宗的千年诞辰献上心香一瓣。
参考文献:
[1]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95.
[2]杨国安.师法、变异与重构———欧阳修对韩诗的学习及其文化史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2004,(6).
[3]谷曙光.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3).
[4]李芳民.论欧阳修对唐诗的继承及其诗风的形成与得失[J].延安大学学报,1996,(14).
[5]杨阳辉.欧阳修与西昆体———兼及宋初诗坛概况[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6).
[6]刘磊.论西昆派后期诗风对欧梅诗歌革新的意义[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4).
[7]金启华、谭庆龙.论欧阳修守滁时的诗文[J].盐城师专学报,1997,(2).
[8]郭春林.从滁州诗歌创作看欧阳修中年时期的贬官意识[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9]萧世民.论欧阳修之贬滁州[J].吉安师专学报,1997,(2).
[10]李剑亮.欧阳修贬谪夷陵时的创作活动及其创作思想[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2).
[11]施培毅.欧阳修的“颍州诗词”[J].江淮论坛,1980,(5).
[12]韩酉山.欧阳修颍州聚星堂燕集赋诗考述[J].江淮论坛,1999,(4).
[13]魏玉侠.走向自然领悟人生———论欧阳修前期的自然观[J].学术月刊,1994,(4).
[14]王可喜.论欧阳修〈戏答元珍〉的创作心态与主题[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15]熊笃.寄托邈深、淡而无痕一读欧阳修〈戏答元珍〉[J].文史知识,1990,(1).
[16]祈志清.山城群芳晚,谪客一腔愁[J].长江日报,1980.10.18.
[17]肖瑞峰.神余言外的讽世之作———读欧阳修诗〈边户〉[J].文史知识,1996,(12).
[18]占旭东.欧阳修古风〈庐山高〉赏析[J].中国古代文学,2006,(4).
[19]张孟麟.欧阳修的一首“禁体物语”诗[J].上饶师专学报,1984,(2).
[20]许隽超.欧阳修〈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考辨———兼辨两人相识的时地[J].三峡大学学报,2003,(6).
[21]陈光崇.阳修诗歌两首考异[J].庐陵文章耀千古,刘文源.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9.
[22]谭彼岸.〈日本刀歌〉作者新考[J].社会科学战线,1981,(2).
[23]陈光明.〈读蟠桃诗寄子美〉一诗的作者应为欧阳修[J].湘潭大学学报,1985,(2).
[24]东洋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采[C].1985.
[25]黄一权.韩国欧阳修诗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
[26]胡迎建.试论欧阳修七言古风之得失[J].(《庐陵文章耀千古》/刘文源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年.
[27]张明华.试论欧梅诸人的近体诗对西昆体的继承和改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8]施培毅.欧阳修诗选[J].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