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而不怒----解析欧阳修《戏答元珍》
(2010-06-29 11:22:48)
标签:
杂谈 |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有犹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谈不上细细品味,只能说匆匆掠过,整首诗给我的感觉是寂寞抑郁、悲伤凄凉。只是觉得欧阳文忠公的代表作又怎么可能只这般浅层地抒发寂寞抑郁,于是我又细细地品位了一番。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我怀疑春风吹不到天涯荒远之地,不然,已是二月,这遥远的山城却仍然见不到春花开放。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但是还有碧橘在枝上摇荡,春雷震破冰冻,竹笋也从梦中惊醒,长出了长芽。夜晚听到归雁的“啼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疾病进入新的一年,即使面对这盎然情景也难免感慨万千。曾在洛阳城中欣赏奇葩,山城野花开放虽迟,却也不必为此嗟叹哀伤。
此诗写于欧阳文忠公被贬谪之后,诗中不免流露出自己被贬的不悦,于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戏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我认为此诗之所以为欧阳文忠公的代表作,或许是因为此诗秉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首联中,诗人借“春风”与“花”的关系,表面上是表达了所居之地的偏远,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但是我觉得“春风”从某种意义上暗喻了君王,而“花”在某一种意义上是暗喻了诗人自己。此句暗示了君王不在器重诗人,君臣关系已经结束,同时流露出了诗人被贬官的感伤之情。
颔联中,诗人描绘了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但是还有碧橘在枝上摇荡,春雷震破冰冻,竹笋也从梦中惊醒,长出了长芽的景象。此中的独傲霜雪的橘和破土而出的竹笋都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在我理解看来,残雪和冻雷都是暗示诗人自己无罪却遭贬谪这件事,字里行间有对君王不圣明的埋怨,但是诗人笔下的橘依然傲霜雪,竹笋依然破土而出。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是借橘、笋来自比自己的节操和信念,表达自己会养精蓄锐并且坚强地挺住。
颈联“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有写景转为抒情。诗人远谪山乡,虽有好友的关照和相陪,但是终究免不了思乡。换一种方式去体悟一下这种感觉,例如我们离开家乡来到杭州上大学,身处繁华都市,衣食无忧,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终究还是免不了思念一下家乡,挂念一下父母。更何况欧阳文忠公这样一位有着宏大胸志的伟人,想必早已把被贬谪前生活工作的洛阳视为自己的故乡了。思乡也许指的是思洛阳。他被贬之后依旧心系民生国事,依旧担忧君王亲近小人。写到这里,又不免感慨一下自己年事已高,表达自己希望可以尽早重回朝廷,报效朝廷。
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由眼前之景想到昔日之景,有眼前的无花想到昔日的有花。昔日居住的洛阳,那儿繁华绝美,那儿美酒奇葩应有尽有。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今昔这两种景象俨然形成了强烈对比,从有到无,表达了自己政治失意的愤懑之情。但后半句“野芳虽晚不须嗟”点明了山城野花开放虽迟,却也不必为此嗟叹哀伤。此句表达出诗人的坚定信念,坚信山城的春天一定会到来,同时也暗自流出坚信政治上的春天也一定会到来。于是欧阳文忠公那种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寂寞愁闷中透露出的抗争精神和对前途的信心也就跃然纸上了。所以此句乃是点睛之笔。
以小孕大,怨而不怒,被贬之后的抑郁伤感并没有占据此诗的主导地位,诗人更是以一种豁达的情怀来展现美好积极的一面,使整首诗流露出清新自然地风格,着实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