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和同源字
(2014-09-04 10:11:06)
标签:
古文教学
通假字
同源字
|
分类:
教育教学
|
在古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如下类型的注释:
[暴]通“曝”,晒。
[曾益]增加。曾,同“增”。
第一类属于通假字,稍有文言基础的朋友一眼就可以辨出。对第二类,我们绝大部分学生和相当数量的老师,并不知道它属于同源词,常常也把它当作通假字处理。
其实,通假字与同源词有着很大的区别。
通假字,是古代书面语言中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即同音词、近音词书写符号之间的替换。如借用跳蚤的“蚤”字来替代早晨的“早”,其中被借用的“蚤”字叫做借字或通假字。被替代的“早”字叫做本字或正字。
通假字的产生,原因有二:
(一)文字跟不上语言的发展。新词产生了,不一定立刻就有新造的字来记录它。因此就借用了一个现成的同音字。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二)原来已有那个字,但书写或抄写的人为了简便,或由于一时笔误,写了同音的别字,后来为人沿用;或者是由于地方习惯,写了方音相同或相近的别字。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
通假字的条件是字的古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又称为古音通假。它的类型有:同音通假,如借“蚤”代“早”,借“堂”代“棠”;双声通假(借字与本字韵母有异,但声母相同),如借“果”代“敢”;迭韵通假(借字与本字声母有异,但韵母相同),如借“信”代“伸”,借“崇”代“终”。
假借字是对本字来说的。它和本字在意义上毫不相干,但假借字和本字在语音上却密切相关。有些借字和本字,今天看来它们的读音完全不同,可他们在古代借用时字音一定是相同相近或相关的。
同源词,就是词汇中间义相关,由一个共同的语义源头发展出来的词。它们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这些词的读音和字形往往也随着分化,由于语言的发展,读音可能变得彼此很不相同,意义之间联系可能变得难以辨认,字的形体也随着变得彼此毫不相干。但是,只要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在读音上和意义上总有一定的联系。
确定同源词,有三个必要的条件:
(一)这些词的读音必须是相通的。所谓相通,是指在韵母方面,或是叠韵(属于同一韵部),或是对转(即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韵尾有对应关系)。在声母方面,或是双声(声母相同),或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
(二)这些词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即有一定的联系)。
(三)有古代训诂资料或字形为证据,证明它们出自同一语源。
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只是读音相同,那就只是同音字;只是意义相
同或相近,那就只是同义词。同源词必须是“声近义通”,即同时具备第一、二两个条件。但只是这两个条件还不够。因为在同义词中也有读音偶然相同或相近而实际上并非同源的。所以还必须具备第三个条件,才能确证其同源。
如“枯”是干枯的意思;“涸”是水干的意思;“竭”也是水干的意思,“渴”也是水干的意思。这组同源字声母都是喉牙音,韵部或是鱼部,或是铎部,或是月部,声音可以相通,意义也都与“干枯、竭尽”相关。
综上所述,通假字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本字,一般无意义上的关系。同源词是在同一词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词,其音、义等具有密切联系。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就可以清楚地区分出通假字和同源词下扎实的基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