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今日这封邮件,是为寻得一个关于自身性格的问题的指引。自身的性格可否改变?若可以,我们又该如何做?
我自觉性格懦弱,遇事消极冷淡。对人事缺乏兴趣。心底不喜欢和同龄人交往,而对孩童和年长者较为乐意与之在一起。长期以来,我努力尝试通过内心的改造,并培养一些男子的品质来改变自己。主要的方法是阅读哲学,诗歌,宗教类书籍和反思。之前,我以为自己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个想法不外是通过对内心不真实的关照和对外界半虚假的态度得来的。于是,我就真的以为自己已经不再沉溺于狭小愚昧的自我而积极地关照广阔的外界了。至少,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强烈渴望是让我信以为真的充分证据。可是,这终究不是事实。佛家讲求不执着,无我。于我这蒙昧的头脑里,亦自知问题自身或许并不存在,问题得以存在的无非是我们对之采取的态度。然而,于这美好的岁月,我想要尽情挥洒一番以求真真实实地过活并拓宽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生想要改变自己懦弱,意志薄弱的性格。还望张老师予以开化。
讨扰了。
祝:
安康!
你好,
才读到你的邮件,最近邮件太多,我都在一一回复。
关于性格可否改变的问题,我一直相信,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一种特殊的东西在伴随着我们身体的成长,如果把这个东西叫做性格,它便是不可改变的。它是每个人最核心的能量储存和散发点。这东西是我们后天性格形成的根基,也是我们每个人最独特,最具创造力、最能满足自身价值感、存在感与幸福感的东西,我们常说的“活出自己”“回归自己”“找到自己”“心安之处乃身安之处”,都是这个意思。如果每个人的性格根基,都能在成长教育中被尊重和发展,那将是一个无比顺应自然和宇宙能量的过程。
所以,如果要改变性格,便是要改变后天这个社会、教育、阅历等等加给你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而且随着年龄、环境、阅历、特殊事件发生等等,我们的性格都在随之改变。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调整时,要区分哪些是我们性格的根基,也就是我们的本然状态,哪些是后天为了适应环境而学到的,并且不要批判自己的性格根基,它往往是美好、满足感、创造力、价值感、成就感的源头所在。
你说自己“性格懦弱,遇事消极冷淡。对人事缺乏兴趣。心底不喜欢和同龄人交往”,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不是代表你沉默、深刻、寡言却慎思的性格,我遇到的大多有些许自闭倾向的人,都有一些特殊的超出常人的天赋,只是很少有人能发现,因为如今的人们太过习惯于轻易对人下结论,对人缺乏耐心和包容,这样浮躁的环境要求几乎所有人都要善交际、善言辞、善辩善表达,这样的氛围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却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来说,是痛苦的。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你习惯与自我否定、总是感觉不愉快不自信、遇到人事让你倍感压力、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很难停歇下来,这往往是由受到外界驱使时,内心的欲望、总想求得认同的自卑感开始责备你自己本然的性格,造成了挣扎和痛苦。
要改变让你痛苦的这部分性格,光靠阅读、反思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通过成长经历得来的修炼,除了静修,还一定要动修。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们,不要认为每节课来打坐、呼吸、禅修、自省、分享、诉说……就能完全改变自己,一定要把这些静修的感受和悟到,拿到现实生活中与现实关系中去反复试炼,反复体会,然后再回到课堂上来,禅修、自省……一味的静修,难免不会成为一种逃避;一味的动修,难免不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莽撞、肤浅、被欲望所奴役、筋疲力尽;动静结合,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所以对于你来说,需要让自己多“做”事,接触不同的人,和他们沟通,与他们建立关系,感受这个过程中你内心的不安、怀疑、冲突、懦弱,观察自己的抗争、掩饰、攻击性、逃避……还需要多做一些新的尝试,以前想做却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尝试一步步做起来,去感受内在的“不熟悉”的感觉、对未知的恐惧、和那些定式思维和固定模式,然后再反观、内省、阅读……这样交替进行,变真的会让自己一天天进步、突破、丰富、精彩起来!
祝你找到自己、爱自己、突破自己,跟自己玩得越来越开心!
张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