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梯形》评课

(2011-01-13 10:46:09)
标签:

教育

聚焦课堂评课系列之一

    题:认识梯形

    级:五、三    人:王莉娜     

127上午第一节,我和全体数学教师一起听了一节王莉娜老师的课,课题是“认识梯形”,这是一节常态课,是今天早晨级部主任随机抽取的一节课。

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处理的不错。

一是课前,让孩子们一起唱支歌,通过唱歌,鼓舞学生士气,振奋学生精神,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是黑板上出示了一组图形,让学生给它分类,一步步找出了特殊图形——梯形。这是对梯形的特征初步地领会。

三是一位学生在说到梯形“底”的概念时,说上面的边是“上底”,下面的边是“下底”,王老师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常规梯形旋转90°的图形,梯形的两个腰一个在上,一个在下,然后让学生看是不是上边是上底,下边是下底,直观形象地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

四是课堂快结束时,老师用一个梯形模型做例子,带领学生进行总结,效果很好。

老师的语言干净利索幽默,导学时总能导到“点子”上,这一点难能可贵,体现了王老师较高的专业素养。

思考和建议有三点。

一是老师提前让学生用纸制作了梯形模型,却利用的不够充分,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说他制作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并且研究了梯形面积的求法,老师应先予以表扬,然后把重点转移到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上来。老师看到学生的发言没有体现自己的意图,便草率地处理了一下,借助黑板上的梯形开始让学生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研究的不够系统,层次不够清楚,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我想,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制作的梯形模型来开展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可以这样操作,先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制作的梯形模型。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应该注意那些事项,怎样让其他人认可你做的是一个梯形。围绕这几个问题师生交流质疑,就会一步步抓住梯形的特征,梯形的概念就会在学生的心目当中逐渐明晰起来。

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接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本,以手中的梯形为标本,标注梯形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继续交流。特别强调梯形的底是平行的,不相等的,一般把比较短的一条边叫上底,梯形的高有无数条。接下来,老师取一张标有“高”的梯形模型,象下图那样,沿着梯形的一条高

剪开,拿着其中的“直角梯形部分”引导学生交流,这样的图形还是梯形吗?用梯形的特征检验,确认是梯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直角梯形。

继续研究,把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对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平面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有什么特点,得出腰相等的结论,从而得出另一种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

这样开展教学,学生手中的梯形模型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不断的交流、质疑、引导、总结过程中,学生对梯形会形成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第二点思考,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多地要关注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状况。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错误认识,正是我们需要在课堂上着力解决的。而我们的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往往有一些学习好的同学能够回答正确,老师也就顺势带过,顶多问其他同学一句,听明白了吗?学生往往回答,听明白了,其实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问题就被这一片明白之声给掩盖了。前两天到河南沁阳永威学校学习,他们的课堂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时,首先上阵的全部是中等以下学生,目的就是充分暴露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这才真是抓住了课堂的根本,着力点在中等以下学生,想办法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第三点思考,就是我们的课堂训练。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知识,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来检测和巩固。我觉得进行课堂训练,特别是新授课的课堂训练,一定要精心设计,每个题目都要体现教学重点,招招制敌,题题击中要害,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解决掉,让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认识,不留知识缺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