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社会,焦虑和困扰伴随着每一个人。如何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让我们从王阳明的“心学”里找找答案。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合称为孔孟朱王,公认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以上引用AI,校审杨在这里借用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结合当下,悟其要义,或许能对解除人们的焦虑和困扰起点作用。
1)心既理:不要过多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不攀比,不嫉妒,不追星,少八卦等等,积存自己的能量;2)知行合一:焦虑和困惑的根本原因是知行不能合一,认知高的人更容易做到知行合一,尤其在逆境的时候。认知和理想不是一回事,理想高不代表认知高。认知高的人,理想会更切合实际,更容易实现;3)致良知:认知不能背离良知,功利性的认知再高,如果背离了良知,终究不会使你的内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