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古诗词歌曲唯美、古典、鲜活

(2022-08-19 16:21:00)
分类: 读书


一、解明曲意,表达曲情,深入挖掘声音内在的柔美气质

 


 

众所周知,曲有曲情。欲唱好古曲者,必先求明师讲明曲义,否则,演唱时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虽腔板极正,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

 

《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葬花吟》这三首曲是唱林黛玉的,其中,作为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之作《葬花吟》,以其铿锵的音韵,绚丽的意象,惆怅、哀婉、悠远的音调使听者久久萦耳不能忘怀。演唱这首作品时,从声音的处理到情感的体现都不能背离那个时代背景和黛玉所处的生活处境,必须准确掌握歌词表达的内涵,以此确定演唱者自身的角色定位。

 

《葬花吟》全曲28句,黛玉以花自喻,在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一人孤苦的情况下,虽有贾母疼爱,宝玉照顾,但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女,加之多愁善感,体弱多病造成其伤怀忧郁的悲观性格。宝玉去找黛玉,黛玉冷遇了宝玉,一个人独自去“香冢”葬花,见鲜花凋零而深感身世凄凉,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的同时,以一曲《葬花吟》诉尽平生遭际,以花落的意象隐喻自己漂泊流离的命运。

全曲共分三段,演唱时,整首曲子的情感表现不要一味得哀伤凄恻,而是应该把缠绵惆怅、悲戚激愤等诸多感情融汇其中,用声上要把美声、民族的演唱技巧揉进这首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之中并特别注意声音内在的柔美气质,侧重含蓄,深情娓娓,即使在激愤之时也要有所节制,使得发音自然,口齿清楚,还要把握好其行腔的流动性、润腔的灵活性以及演唱的吟诵性,用心体会其神态,派定其唱法,使之起承转合、高低有序。如:第一段从“花谢花飞飞满天……落絮轻沾扑秀帘。”我们不难发现,诗词通过花谢、游丝、落絮来影照黛玉内心深深的愁绪与哀怨,演唱时,我们应用婉约凄凉,哽咽吟诵的哭腔来表现主人公孤独伤感、寄人篱下的苦闷之情。“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朝漂泊难寻觅。”这四句的音色即要柔和细腻,又要注意附点音符着力点的力度稍显突出,即要表达出黛玉借花自喻,感慨花虽鲜艳但明媚能几时,一朝凋零又到何处去寻觅它那昔日芳踪的悲切与无奈,又要凸显出她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抗争与控诉。从“花开易见落难寻……强于污淖陷渠沟。”整个第二段采取领唱、合唱和多部重唱形式将歌曲推向高潮的同时,把林黛玉内心的苦楚寂寞,度日如年的煎熬,即使身生双翼飞到天尽头,纯洁爱情与自由人生的希冀仍不可得时的悲戚愤懑的情绪,不愿受辱被污的性格宣泄的淋漓尽致,演唱时愁煞、偷、天、处、抔、强字的发声可以运用戏曲“喷口”的咬字吐字方法来加强歌唱的语气感,使情感表达更加质朴真切。第三段是黛玉心灵的剖白,歌唱者一定要善于移情,进入角色,前四句以吟诵为主把她的娇柔哀伤,委屈惆怅情绪表现出来,最后自“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花落人亡两不知。”此时此刻的情感要激愤多余悲戚,通过声音控制使力度处理得恰如其分,演唱不要追求声音音响的宏大,或像演唱进行曲一样强烈,而应让人听起来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更多地体现音乐内在的生命动力,才能真切地表达出黛玉内心的血泪与抗争以及她对残酷命运无能为力的一腔愤懑之情。

 

二、心境契合,虚实相生,追求唯美意境的古典艺术韵味

 

关于意境,古人有着很多论述,如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王昌龄

的“心入于境”。明末清初的徐上瀛认为,意境存在于深微、幽邃之中:“其无尽藏,不可思议”而“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令人可会而不可即”等等,以此来说明意境是人的内心想象的驰骋,想象丰富多样,意境也就有多种境况,追求唯美意境的古典艺术韵味是每位歌唱者都希望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

 

就古诗词歌曲而言,其情感的空间、艺术感染力以及歌唱表现手法与其他形式的歌曲相比更为广阔,更加强烈和细腻,演唱时,我们在深层次地领会原诗词涵义的基础上,还应该能运用音乐把原诗词的意境给予形象生动、心境契合的准确刻画。从而凸显出我国语言文学的绚丽多彩,展示出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华美乐章,寓情于景、声情并茂地全面表达出古诗词声乐作品的韵味

 

《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所做的一首诗。演唱这首歌需要从作品规定的人物、情节直感中走进角色的精神世界,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从诗词规定的有限的景物描绘去捕捉、表达难以形容却动人心弦的情感意趣以及人物心绪和韵味美,从而使听者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去体味那深厚浓重的声乐艺术之美。

 

《秋窗风雨夕》这首歌在剧中的规定情节是:凄风苦雨的秋夜,林黛玉病卧潇湘馆,听淅沥的秋雨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不幸的身世,哀伤与宝玉的未来又如此渺茫,倍觉风雨凄凉,孤寂、悲哀顿时涌上心头有感而发。可以说这首诗词是在主人公哀伤痛苦中流着眼泪写成的。

 

《秋窗风雨夕》中12句的唱段以其独具匠心的音乐深刻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抒发了人物情感,将主人公那难消难散的忧郁、愁苦、悲伤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为一板三眼的四四拍慢板,全曲共23小节,简短的前奏瞬间营造出寒烟萧条的清冷背景,歌曲每一小节几乎都在第三拍后起唱,更显唱腔的幽婉。第一段“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

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不尽”渲染出一种凄凉寂寥,悲冷孤独、月冷星寒的意境,演唱这一段要以声述情,咬字一定徐缓真切,吐字平稳凄婉,抒发人物孤苦无依、一筹莫展的悲凉之情。“泪烛摇摇爇短檠……何处秋窗无雨声。”这一段描绘出寂静的秋夜,摇曳烛台的蜡滴伴着黛玉的眼泪哀怨地滴落着,看着这点点滴滴的烛泪,想着自己与宝玉难以圆满的姻缘,不觉悲苦不堪的情景。这一段在演唱时“起、承、转、合”要运用滑、擞、颤等来润饰曲调,装饰字音,从而把腔唱圆唱满,不赶不抻、有情有味将主人公那无奈又无助的难平思绪表达出来。

 

歌曲第三段“罗衾不奈秋风力……已教泪洒窗纱湿。”表述的是锦衾不堪秋风的吹打,整夜连绵的秋雨像是在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稀疏的竹叶水珠滴落,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而黛玉的眼泪却早已打湿了窗纱。演唱时要注意气口的连、断、顿、挫等技巧,充分发挥苦音腔所需要的黯淡、悲怆的音色,使旋律音调抑扬起伏变化明显从而唱得疏密有致、简繁相宜。

 

《红楼梦》中的13首声乐作品之所以一问世就使人感到丰富优美并被人们广为传唱,是因为这些作品紧扣主线,编织融汇于性格鲜明得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之中。宝玉的深情绵邈,黛玉的婉约别致,探春的俏丽玲珑,晴雯的流丽俊俏……这些真切的个性与悦耳的音韵结合在一起,互相激发,创造了真正声乐美的意境。因此,我们在演唱《红楼梦》古诗词歌曲时,只有对作品内容以及所演绎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进行总体详尽地分析,情景和谐,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同时与演唱技巧融汇贯通起来,才能雕琢出曲中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达到满足听众审美爱好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