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腊月
(2021-02-02 21:42:43)分类: 散文随笔 |
雪花在腊月里张扬着自己的性格,舞动着腰肢,翩然落下,覆盖了城市,也覆盖了乡村,大地一片洁白,这腊月的童话,在心里圣洁着……
道路也看不清了,花草和地上的黄叶,被白雪压在身下,树木光秃秃的,桠间托着厚厚的雪,偶尔会传来一两声鸟叫。在这样的意境里行走,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能将我们的脚印一叶一叶地印在地上,弯曲的足迹极像一条长长的藤。
腊月是梅花绽放的时节,当雪花一片片落下,就会有些许的花瓣,在纷纷扬扬中扬起笑脸,那么坦然,那么坚强,丝毫没有寒冷的畏缩和惧怕。茫茫的雪伴着粉的抑或白的花香弥漫了无边的落寞寂静,那些雪就是腊月的封皮,梅花自然地成了书中的一首淡然的小诗。
雪花是腊月的常客,晶莹的心亮着,纯洁着每一片大地。腊梅是季节的匆匆过客,雪野里,尽管梅花对美的追求再固执再坚持,终究是敌不过宿命,只得把鲜艳的花瓣献给大地,粉红的心徜徉在白雪之上,那份皎然和温柔,一如我们面对自己的人生那样,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
腊月的夜是安静的,月色在这个季节深处纠结,寒风、灯光、花草静候着春天的足音,梦里,盼望着暖阳和花开。它们在沉睡中等待,静静地抚摸着皑皑白雪,嫩嫩的心,洁白的思念,水做的玻璃,没有一处不在它们的心里留下涓涓的回忆。
犬吠是雪夜里绽放的一两朵细碎的花,花儿灿烂的笑声,将雪夜的沉默打破。灯亮了,温暖的窗棂里,凋落几声咳嗽。
腊月关在屋子里,被炭火烘烤着,闪动着红红的火苗,跳跃着一缕缕欢快的情愫,白雪铺在门外,注视着一家的温暖,这时,一切都是美的,仿佛一闪开门缝,那份温情就被融化,脆脆的,亮亮的……
雪落腊月,满地雪洁,潇然的山谷,结冰的小河,水墨乡村,寒风呼啸着,迎风而思才发现冬天的脚步如此铿锵,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神奇,从城市到乡村,隐在白雪造就的诗里,冬天的完美在腊月处处可寻,随处可见,即使再高明的画家,也无法表达。
在这腊月飘雪的季节,远眺一望无际的雪野,泡一杯茶细细品味岁月的悠长,你会发现身边的冰凌,像倒挂的银锭,照亮檐下的时光。
雪落腊月,会平静地念起一些人、一些事。我一次次想到乡下的小伙伴和茅草房,小路上的积雪随着风变得坚硬,踏在上面,咯吱咯吱的响声,在幽静的丛林中延伸,惊起的鸟儿自由地在天空中追逐着梦想。树林也在风中发出吱吱的响声,野兔和雪狐躲进雪窟里,在雪被里畅想春天……
大寒过后天渐暖
在四季的田野上,时光昼夜不息地一路奔跑,把一个个平常琐碎的日子远远抛在了身后。“大寒”这个二十四个节气里的最后一个节气,挟裹着肃杀之气,漫卷着无边寒冷,如期而至。
大寒,意味着天气寒冷到极点,是二十四节气的“压轴”之作,是四时舞台的“收官”之战,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常言说,“大寒大寒,无风也寒”“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者,乃凛冽之极也。”《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宋代诗人邵雍的一首《大寒吟》,让人读后顿生透骨之寒:“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宋人文同的《和仲蒙夜坐》一诗,也写到了大寒之严寒:“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大寒过后十五天,便是立春时节。乡间有“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的说法,有不少古诗词也生动描述了这一时节雪消春回、冬春交替的情致,譬如张耒的“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欧阳修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乡谚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小寒大寒,杀猪过年”,通常来说,大寒时节腊月已过了一半,浓浓的年味开始四下弥漫,人们开始忙活着除旧迎新、制作年肴、购买年货、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快要到了。
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是说,到大寒节气就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此时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能量抵御严寒;此时,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在古代,一到大寒时节,无论是皇室还是民间都忙着采冰贮冰。《周礼》中记载,古代专门设有掌管冰政的官员,叫“凌人”。大寒时节,由“凌人”主持采集冰块,通常冰块要贮藏够夏天用量的三倍,因为到时有三分之二的冰会融化掉。古人在大寒时节不仅要贮冰,还要藏雪,把雪密封在罐子里藏在阴凉处。待到来年夏天,化了雪水,用来烹茶或者烧菜。传说用雪水烧的菜,蚊蝇不叮。大寒节气榨的豆油或菜油,叫“腊油”,据说春天用它点灯,小虫子不会靠近。
昔日的乡间,大寒节气广为流传着“出土牛,以送寒气”的习俗,如今这一习俗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复存在。十二地支分别对应着一个生肖动物,也对应着一个月。腊月称为丑月,对应着牛这个生肖动物,而大寒节气正值腊月,于是人们就把大寒的形象想象成一头牛。《太平御览》中说,十二月要用泥土做成六头土牛,送到都城或者郡县的城外,表示把大寒送走了。据说这个习俗还是周公制定的。后来,送土牛的时间被人们慢慢推迟到立春。送了土牛,即到“立春”,迎来了新的一年,又是一个四季轮回。
大寒之后是立春。此时虽然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开始上升,但是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寒冷,作息时间应该和小寒一样,早睡晚起,避开阴寒之气。如果要进行户外活动,也要等太阳出来以后,而且运动不要过猛、强度不宜过大。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古人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认为这样才能“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会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要逐渐减少,以温性食物和绿色蔬菜为主,如鸡肉、牛肉、白菜、油菜、菠菜、大葱等,以适应春天万物的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