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过年
(2021-01-23 17:47:32)分类: 散文随笔 |
儿时常听大人们说,这一年可真快,一晃又过去了。而我对此说法十分费解,对于盼望过年的我,却觉着一年的时间太漫长了。我只能先盼腊八,用那句哄孩子的话“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来安抚焦渴的期盼。
喝过了腊八粥,才意识到离年不算太遥远了,而真正有年味的日子,还要等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过小年这天,多数人家都会买灶糖,还用秫秸编小狗、小鸡,送完了灶王爷,那灶糖就归孩子们了。
小年之后,家家开始扫棚、擦玻璃、洗衣服,拾掇院子,最开心的是准备一正月好吃的。
先是蒸黏豆包。将黄米淘洗干净,晾在一头桌腿垫高的桌面上渗水。晾干后到生产队的碾房里排号,因为此时家家都要碾压黄米。那几天,生产队的毛驴可够辛苦的,戴着眼罩,套在碾子套里一拉就是一整天。
把和好的黄面放在缸里,抬到火炕上加热发酵。还要烀豆馅,将红小豆烀好后捏成小蛋蛋儿。待黄面发酵好了,叫来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围坐在火炕上,一边唠家常讲笑话,一边包黏豆包。每蒸熟一锅,就用蘸了凉水的筷子,一个个夹开放在秫秸帘子上,放到外面冷冻。冻好后,敲下来放在仓房的大缸内,正月里随时可以拿出来馏着吃。
再就是做豆腐,一般都是头天晚上将大豆用清水泡上,第二天早早地套上毛驴拉着石磨,一圈圈地磨豆子。按适当的比例往磨眼儿里加水,使磨出的豆渣浆成糊状。用豆腐包把豆渣过滤掉,留下来的就是生豆浆了。把生豆浆煮沸,盛到一个缸里,一边用微型耙子状的工具上下搅拌,一边往豆浆里缓慢均匀地滴入卤水。在这个过程中,豆浆渐渐地变成了豆腐脑。豆腐脑的老或嫩,关键是卤水滴入的火候。把豆腐包铺在一个木制的方框里,四边余出,将豆腐脑盛到里边包严实后,在上边加压到一定的程度,就做出了大豆腐。若用豆腐布把一瓢瓢的豆腐脑隔开,就可以压制成一张张的干豆腐。
蒸好了豆包,做好了豆腐,就该去赶年集买年货了。集市那天,生产队会派出一挂大马车。去办年货的人担心有忘了买的东西,之前大都要开个“年纸单子”,如烟酒糖茶、油盐酱醋、蜡烛年画、对联窗花、新衣新鞋什么的,还有正月里串亲戚用的果匣子,里面装的是槽子糕。赶集路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一片过年的气氛。
年三十这天,家家门前挂起大红灯笼,所有的门上都贴上对联,屋里院子一片红。大门上倒贴着“福”字;鸡窝上贴“金鸡满架”;猪圈就贴“肥猪满圈”;仓囤上贴“金银满囤”;屋子的房梁上贴“抬头见喜”……年画基本都是鲤鱼卧莲或三阳开泰,也有当时的连环画。
除夕之夜,远村近邻鞭炮齐鸣,有的人家在院子里生起木头火,照得满院子通亮。此时,女主人开始煮饺子,其中有一个饺子里包进一个五分的“钢镚儿”,谁吃到就预示着在新一年里好运连连。
大年初一开始,见了面都会相互拜年。这之后的正月里,有串亲戚的,有访朋友的,有拜新年的,有姑娘带着姑爷外孙回娘家的……带的礼品大都是两瓶罐头、两包槽子糕,如果再加上两瓶酒和两斤白糖,就是贵重的四盒礼了。
现在的我常常想到,小时候啃起冻豆包来是那么香,做起好吃的来也不嫌累。可如今走进酒店却不知道想吃什么,点个菜都发愁。还有让我困惑的是,孩子们把放鞭炮竟然当成一个麻烦事儿,并不情愿……于是我就想,把我们小时候盼年的事,讲给现在的孩子们听。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诵腊八节,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晋代的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辰。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宋代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到,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时朝廷在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从诗中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时的万头攒动、人涌如潮的景象。
腊八这个节日传承至今,阖家团聚、尽享亲情已成为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内涵。在疫情当前的特殊时期,响应政府的号召居家防控的同时,大家不妨捧书静读,在文字中品味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利用居家时光,用心用情熬一锅美味的腊八粥,与家人分享,过一个别样的腊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