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后,雪花在树枝上层层堆叠着,在灌木上厚厚覆盖着,霸道地彰显着它的地位。路人行色匆匆,似乎是寒风在催促他们加快脚步。我儿时冬日的回忆,即刻在这风雪中,在那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渐远的背影里苏醒……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游戏童年”,认为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有诸多好处。我们这一代人虽然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却有幸拥有游戏童年。小学和中学,即便是重点学校,作业也不多。假期更是完成作业以后,时间基本可由自己支配。与现在孩子繁重的课业、名目众多的课后班不同,我们小时候的闲暇时间,大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嬉戏玩耍,即便是寒冷的冬日,也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
冬天的主角当然是冰雪了。大片的雪花落在身上银光耀眼,惹得我们各自炫耀自己发现的才是最美的那一片。而雪后的打雪仗更是必不可少,那掷去投来的雪球,散开洒在脸上,钻进脖子里,袖管里,冰冷但痛快酣畅。虽然踏进家门,因湿透了的棉鞋、手套以及衣服难免受到母亲的责备,却丝毫不能动摇我们继续战斗的决心。要是遇上路旁有一条也许是自然形成,或是有人浇灌的长长冰道,我们就会憋足了劲,以助跑的姿态跑到冰面上,让惯性带我们往前滑行。
那时候学校和公园还会有冰场,冰面上那些穿冰鞋的哥哥姐姐们,背着手在冰上用优美的脚步穿梭,耳边带着风声,眼里装着我们的羡慕。我们小一些的孩子没有冰鞋,男孩子会用鞋那么大的木板,绑上两根铁丝代替冰鞋,滑得很快也蛮带劲;而我们女孩子常玩爬犁,大家轮流坐上去,不坐的人猛推一下,那爬犁就会滑出好远,速度带来的快感让我们欢笑不止。冰上滑倒,满身的冰屑更使我们的欢笑升温。
升入中学后,体育课有了穿冰鞋的机会,我们可能也成了弟弟妹妹们羡慕的主角了。
寒假除了玩,还有一个任务——当然在我们心中也是件乐事——那就是为学校农场拾粪。那时候畜力车多,路上常有遗落的马粪、牛粪,看见它们就像看见宝贝似的互相争抢着。我们热情高涨地在严寒的冬天,攒着一筐筐粪,送到学校,心里无比高兴。
转眼间,儿时的岁月已成了遥远的回忆,每每想起,都会让我在心底漾出微笑。飘飞的雪,滑行的爬犁,溅起冰花的冰鞋,收起粪便时的笑脸……它们曾让我童年的冬日那样妙趣横生,甚至充满诗意。
|
|
冬天来了,《四季读书歌》写到,“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冬天因为读书,浮躁的心很容易静下来,因为读书,寒冷的冬天便多了一份温馨。
冬天读书,头脑清静,利于冷静思考,适合读一些具有人文内涵的书。寒夜斜倚床头,尽心地品味周作人的清淡与平和、鲁迅的讽刺与简练、梁实秋的细腻与亲切、张爱玲的典雅与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余秋雨的博世与天然……文字带来的暖意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鼻息之间空气的寒凉。读这些书犹如喝一口浓浓的热咖啡,很苦,却温暖了心田。
冬天读书,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作家叶灵凤在《书斋趣味》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冬读的心情是愉快的,让人的脑筋更加灵光,充满创造力,最能增加人的智慧、知识和才能,陶冶人的情操,激活人的思维,从而获得启悟,产生新的灵感。
冬天读书,让单调的季节变得有滋有味。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沉醉在书中描绘的世界里。此时读周作人、林语堂的美食文字,不亚于品尝了一顿美食所带来的满足,更可算为一种精神的会餐。作家钱歌川在《冬天的情调》中说,大雪天到外面去看过一回雪景,回家来扫清身上的积雪,吃过晚饭,关起门从容地来读书,这是金圣叹所赞美的人生一乐。储蓄冬天,阅读心灵,会让人更加自信。面对冬天的寒冷,读书让文字温暖人心。
冬天读书,是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好景致。读书的时候,窗外常有雪花飘落,让人觉得妙不可言。那些梨花般的雪花,在窗外制造着春天的假象,而手中的一本书,却让我体验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比阅读更舒恬、更真实、更惬意……倘若,再有一两片雪花,从窗缝里挤进来,刚想逮它,却化掉了,如蝴蝶的隐身,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一丝倦意袭来,再看两页吧,待我未把那两页看完,书却“啪嗒”掉在了地上,不管它了,身子一歪,呼呼睡去,多美的滋味!
读书不觉冬已深。冬天读书,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份内心的沉稳与自信。闲暇之余,沏一壶淡茶,在正午的阳光下,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冬天有书香为伴,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和煦而温暖,惬意而幸福。有书读的冬天,真好!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