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冬,读《论语》之立

(2020-12-17 12:44:48)
分类: 散文随笔


立冬,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有四个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春夏秋冬的第一个节气,对于把握春耕秋收、夏种冬藏的农时非常重要。

“立”字含义非常丰富,有站立、树立、制定、生存、依赖、根本、端正、正气等含义,引申义就更丰富了。古人在制订历法时,把春夏秋冬的第一个节气定为“立”,大概就是要表达人在天地间,做人处世要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做事,顶天立地做人。

孔子非常重视立,在《论语》中有“立”字的章句,都是能代表孔子核心价值观的语句。《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二句“立”字就出现了,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么?是君子做人处世的根本,人伦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孝和悌。“本”是孝和悌,那么“立”的是什么?立的是社会伦理道德标准。本立之后是道生,道又“生”什么?生成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所以,“立”在孔子心目中是人伦的核心,是人伦的根本,是做人处世的根本所在。

在《为政篇》第2.4章子曰:“三十而立。”这个“立”字,不仅指确立人生的志向,更是指要有在这个社会中立足与生存的能力,要懂得做人处世的生存之道。这个“立”与《里仁篇》第4.14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和《季氏篇》第16.13章“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相近。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说:不要担心没有自己的位置,而要担心自己是否有本事胜任这个位置。“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学习和掌握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有足够的能力来胜任自己的工作。

在《雍也篇》第6.30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子罕篇》第9.30章,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所谓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足,也允许别人立足;自己想要达到,也允许别人达到。后一句的意思是说:可以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是和自己有共同追求的人;虽然和自己有共同追求,未必是和自己能事事相依的人;虽然和自己事事相依,未必是能够随机应变处世的人。

《雍也篇》和《子罕篇》的“立”,是要建立有效、和谐、高效的人际关系,有宽容、大度、达观的人际交往心态,与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共事。

在《颜渊篇》第12.7章,孔子所说的“立”就严肃了。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背景的。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有充足的粮食,二是有能打胜仗的军队,三是百姓要信任这个国家。”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答:“去掉军队。”子贡再次追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答:“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国家失去了百姓的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

“民信之”孔子是提出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很难想象在2000多年前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和现代管理学思想相吻合。“民无信不立”包含了两层含义,对于领导者而言,要取信于民;对于每个公民个体而言,必须有“信”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立信,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立足于世的根本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享受微成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