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
(2020-12-05 15:34:29)分类: 散文随笔 |
30年前的农村老家没有电,照明就靠煤油灯。一个家庭,一般情况下,厨房与睡房有多少间,煤油灯就有多少盏。煤油灯结构简单,大致分为灯瓶、灯绳、灯管、灯垫四部分。灯瓶一般是玻璃瓶,形状大小不一,很多是学生用过的墨水瓶。灯绳是用两股棉花拧成的细棉绳。灯管一般高一寸许,用一截薄铁皮卷合而成。灯垫是瓶嘴上一张横放着的或圆或方的薄铁片。灯管穿过灯垫,灯绳才得以进入瓶身,浸透煤油燃烧发光。
油灯如豆。点亮煤油灯,灯光泛黄,一缕黑烟冉冉升腾,一股浓烈的煤油味弥漫刺鼻。灯光柔和却也微弱,亮度有限。如要灯光更亮一些,就把灯芯往上扯一扯。长度增了,燃烧面大了,灯光也就变亮了。但农村人缺钱,十分节约,若非特殊情况,一般不扯长灯芯,将就着用。
煤油灯靠煤油燃烧,灌(买)煤油就是赶场天的一件必办之事。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储存煤油的大瓶子,最小的是喝空了的酒瓶,能装三四百毫升的被称作“手榴弹”的那种。最大的瓶子是能装三斤多的圆柱体形的高大玻璃瓶。这些储油瓶瓶颈处都有先前旋瓶盖用的螺旋状旋槽,现在改做储存煤油,都给系上一根最后打结成线圈的细麻绳或细布绳,既为方便提手,也为防止油瓶滑落。煤油两三角钱一斤,那时不算便宜,人们看得金贵。原本都是大人们灌油,但孩子们喜欢跟着父母赶场看热闹,为证明自己能干,便主动提出提油瓶。久而久之,灌煤油就成为孩子们具有担当意味的正经事了。但煤油瓶是玻璃瓶,稍不留神,磕碰上硬物或掉落地上,就会瓶破油流。摔坏煤油瓶的孩子因为害怕而哇哇大哭,打了孩子屁股或拧了孩子耳朵的母亲也会伤心抹泪。我曾经不解,为什么就不用塑料瓶灌煤油呢?这样不就不怕瓶子摔坏了吗?后来明白,塑料瓶质地软,不好拿捏不易掌控,不便于往煤油瓶倾倒。如果用塑料瓶,往往会倾瓶而出,四散溢流,造成更多的浪费。
煤油灯虽然不是太亮,但却是乡下人的明灯。村里晚上常开会,人家的堂屋里或院坝中的桌子上点一盏大煤油灯,如若人太多坐得还远,就再分散点几盏小瓶灯。于是小灯伴大灯,闪闪烁烁、星星点点,加上村干部洪亮的声音,显得热烈而有些情趣。灯下一家人做农活,在堂屋门槛上点一盏煤油灯,火苗跳动摇曳,黑烟急匆匆上升,人影被拉得老长。一两个小时过后,煤油快要燃尽,活路也做完了。同一院子人晚上要串个门或要去本队稍远的院子捎个口信或请几个人第二天来帮工,煤油灯仍会派上用场。为了防止风吹熄灯火,得慢慢地挪着碎步,还要一手掌灯,一手曲掌遮护,同时衣兜里还装着打火机或火柴,以防万一灯被吹熄,再点燃。重视读书的家庭,即使家里再穷,都会满足孩子们挑灯夜读的愿望。一张八仙桌,一盏煤油灯,桌上铺着书本,煤油灯默默地却是卖力地燃烧发光。不时忽然裂开一个小火球、发出啵的一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孩子。如豆的煤油灯下,孩子凝神思考或趴在桌上一阵风似的奋笔疾书,定格为一幅生动隽永的夜学图。
就是这样一盏昏黄如豆、明明灭灭的煤油灯,照了几十年,照亮了农村人的丰收愿景,照亮了农村娃的人生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