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窑洞

(2020-06-25 23:17:00)
分类: 散文随笔
     在黄土厚积的陕北,却无天然洞穴可居,于是,他们采取了人工穴居—窑洞。
     在南泥湾,我走进了一处特殊的土窑。当我步入的时候,我的心情是肃穆而崇敬的,因为,这是主席当年住过的窑洞。其实,土窑在陕北几乎成了历史,而这处之所以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却是因了伟人的关系。与其它窑洞相比,它并无什么特别,依土崖而凿,安上窑门即成。这是最简便,也是最原始的。本钱不大,只要有力气,便拥有了起码的居住条件。
   在陕北,见的最多的还是石砌窑,或砖砌窑。这是陕北的一道风景,这两种窑洞,建筑方式一样,只是在选材用料上不同罢了。一是砖块砌成,一是石料砌成。由于黄土窑年代久了,难免被雨水冲坏门面。陕北人多年的经验,造就了他们适应自然,与自然对抗的能力,他们将冲坏的门面削平,于窑顶边洞接出瓦檐,既美观,又耐用,有的人家索性将窑洞筑于平川,用砖、石砌成半圆形拱圈,然后覆盖上黄土,久而久之,人们便多采取了这种形式。一眼一眼窑洞相互连接,成村成镇。从此,陕北摆脱了依崖凿洞的原始方式,他们走出封闭的沟壑、土崖,在河川、在道旁,形成了他们的群落,便利的交通使经济才得以发展,生活才得以改观,他们装上了电灯,看起了电视,也与现代文明有了接壤。
   我对窑洞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多次去过陕北,去过这黄天厚土的地域,我的心情是快意的。我曾站在土塬上,望着一排排的窑洞,蜂窝似的,相互连接,洞口成拱形曲线,如大海的波澜,一波一波,舒缓而起伏,我的心也与之和谐而生动了。
   我向一位大娘打问有关窑洞的情况。她说,打一眼窑可是陕北人一辈的事情。挣下钱就攒起来,为的是给儿孙们砌一眼象样的窑。窑的好坏可是他们的脸面呀,谁愿意让人家戳脊梁骨呢!砌窑就得开窗,就得垒炕。窗户与门相连,直达窑顶,照得窑内亮亮堂堂的,逢年过节,于窗上贴满窗花,十分漂亮。炕依窗而建,客人来了,请客上座,是陕北人待客的常礼。锅灶连炕,烧饭的烟火,通过火道,从炕底至墙壁,直达窑顶的烟囱。这是陕北人冬天取暖的方式,既省了柴火,又防止了窑内烟薰雾罩的,还是节能的好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宝塔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