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开时更思“槐”
(2020-04-27 17:02:06)分类: 散文随笔 |
槐花开时更思“槐”
前几天,有外地朋友问我哪种树木最具有周口地方的特点。思索了一会儿,我告诉他——槐树。
但是现在,周口怎么就不常见槐树了呢?这个时节正是刺槐开花的时候呢!
再没有比槐树更适合周口了。豫东的四五月份是明亮的、丰满的,让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特别是下过几场雨后,整个大平原仿佛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记得小时候,槐树到处都是,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在这个季节,你如在空中鸟瞰,就能看到村庄邻里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大部分是槐树形成的。
我想念槐树,更想念槐花。大槐树、村口、饭场是旧时豫东人家特有的风貌,浅白微绿的刺槐花,串串晶莹剔透,沉甸甸的,树下三五成群的人们端着饭碗聊着地里收成和家长里短,点缀着周口的暮春初夏。在槐花飘香的季节,摘一篮香甜诱人的槐花,蒸一箅槐花饭是最美好的回忆。周口这个地方,有一览无余的大平原,实在适宜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又浑身是宝的,莫过于国槐树。它见证了世代豫东民俗生活的沧桑百味,有着朴实的烟火气。
周口市树——国槐,又名槐树、家槐、豆槐、白槐,是长寿树种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槐树被人类赋予深厚的人文情怀,自古以来是官运亨通、吉祥如意的代名词。《周礼·秋官·朝士》中有述:“面三槐,三公位焉”。由此,古人把皇宫称槐宸,宫廷称槐掖,宰辅大臣叫槐宰、槐岳、槐卿。若是赞誉公卿德高望重,则称为槐望。
周口人喜槐,不仅是因为槐树实用,更是因为其有着浓厚根源文化的寓意。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乡愁,这种惆怅的、稍带忧伤的乡愁,是懂得槐树的历史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民国《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由此,槐树成了河南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故有“问我故乡在何方,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说。如今的周口沈丘县有槐店、槐园,更是闻名中原的地理标志,成为周口籍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笔下具象的乡愁。可见国槐成为市树,多少带了点周口的地理标志物种和原产地之意。
国槐,之所以能成为代表周口风物的树种,除了因为它有人文象征、深受百姓喜爱,还因为它的根系深扎土壤,可以很好吸收养分。同时,既喜阳又耐旱,抗寒耐高温,极适合周口的气候。槐树被称有君子之风,坚硬、正直,荫盖广阔。又因槐树极易存活,遇暴雨狂风不易倾倒,便为行道树首选。2016年1月11日,周口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报告,确定了本土树种国槐为周口市树。
国槐荣登为周口市树,已经过去了5年。但是,周口的大街小巷,也只有文明路有一段种植了国槐,而且看起来还有些年头了。其他路段,特别是周口新区,一路上看到的是多是法桐、泡桐、玉兰,还有名贵的秋枫树等,只有高速公路出口的休息区有几株槐树。就连周口市图书馆,这座城市的文化中心,也只有大门口孤单的两株。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为什么深受周口人喜爱的槐树没有得到大规模的种植呢?取而代之的反而是“舶来品”。要想准确探究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但肯定有其原因,原因也肯定是多方面的。随着周口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传统文化在获得传承的同时,也遭遇了损失的危机。我们可以从周口“荷文化”“槐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与周口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在联系,来辩证思考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梳理周口这座中原港城传统文化变迁的轨迹,探究城市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
市树是什么?它肯定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它来自本土,是最“下里巴人”的寄托。正因如此,它具有天生的泥土芬芳,深受百姓喜爱。槐树,这种“根祖树”,价格不比法桐、银杏、楸树、玉兰等外来树种贵,反而更因“皮实”好活,充满乡土乡愁,而更具周口特色!“种外来法桐银杏是绿化,种乡土国槐海棠是文化”。“满城文化半城水”的周口文化,就在这大街小巷举目可望特色乡愁的遍地“绿化”与“文化”里。这些文化符号犹如周口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胎记,传承着周口记忆、提炼着周口精神,构成城市独特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槐花开时更思“槐”,失去的记忆和正在失去的文化符号,有时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忧伤。正如豫东童谣所唱,“大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现在长在周口的孩子,还能找到这种童谣的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