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方法
(2020-04-26 22:07:42)分类: 散文随笔 |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一辈子的。书籍呢?其实是社会和人生,再加上思考,在拓展、提纯之后的生命蒸馏水;是一个更大时空中的、更精华的社会和人生;是自己可以不用全去经历,却能够感受、思考的生活;是经过许多更优秀的人感受和思考过,因而也是更美、更深刻的生活。
社会和书籍——说大点就是社会实践和一切精神文化产品,便这样铸造了我们的人生。
读书在我80年的岁月中,占比很高,起码位居前三名。母亲早年在图书馆工作,我打小就和伙伴们在如林的书架中藏猫猫。书库贮藏了我的童年记忆,一排排看不到顶的书架,一排排列着长队的书籍,无异于我的亲友、我的师长和同学。
长大后在西安定居一生,和书籍、文化也有很大关系。记得来西安前,学历史的母亲告诉我:“西安好呀,西安是中国历史的‘原版书’。”于是我在西安这部“原版书”中徜徉了一生,还将终老一生。
读书需要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为了简便易记,我选择了五个词来表达,这就是:“即读、集读、辑读、激读、积读”五个词。似乎有点牵强,姑妄说之吧。
“即读”——即时即地读。
要养成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尤其是一些无须深究细研的书文,要学会抓住零碎时间快速浏览。这种浏览很愉快,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可以像小船那样随兴地逐波漂移。我大约每天睡前一半个钟头,会躺在床上读杂书、翻报刊。床头柜固定放着一支笔一片纸,随手记点什么。看完的报纸扔一地,第二天起床再收拾。这种即读很是闲适放松,学习倒在其次,要的是精神空间的拓展,和那种感受品味的情致。
不过切切不可被它拉进一个无边的大海,船越漂越远,反倒忘记了原定的阅读计划和目标。那就惨了,很难再上岸,很难再进入书籍的森林之中,说不定就这样在浅阅读中“搁浅”一辈子。
“集读”——集中聚焦阅读。
若要研究一个课题、写论文或评论,或者什么也不写,只为在某一方面有较系统的知识,那就需要聚焦“集读”,集中读一些东西。几十年来,我写过几百万字的文化论文和文艺评论,写之前,写之中,都要读相关的书籍、论文和资料。你不读,不知道这个论题已有的研究情况,怎么能在别人的基础上创新呢?很可能就重复了别人,做无效劳动。
读着,联系文章的论题思考着;思考着,又找来相关的书文再阅读着。围绕着写作和研究的目标,有时得两遍三遍地读,边读边记边思考,反复多次,直到有了自己独特的角度、创新的论点、自成一格的思路,这才开笔写文章。这叫“集读”。
“辑读”——在阅读中辑要、编辑,投入自己的劳动,将知识与思考重新编程。
阅读有时其实是“间苗”——舍弃用途不大的苗草,譬如省略和跳过论文、论著中一些连接和过渡的段落,一些重复性的、缺乏创新光彩的段落,同时挑选“好苗”“壮苗”,辑其要者、新者、精者,细致读,反复读。读到最新的文字、最新的思想,最好做点札记,让它镌刻到记忆和感情之中。
读书时遇到闪光之处,常常不能止于阅,还要读,要讲,要品。读,最好读出声,朗读;讲,最好用自己的语言讲,通过讲加深记忆和理解。在读与讲中,使自己进入书籍营造的境界,对象化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去,体味他的思考与感情,并选择性地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库存和精神境界。
“激读”——激扬、激发、激励性的阅读。
一种是激扬性的阅读,如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以及富有新见、创见,能激发你内心真善美感情的书籍。其实理性之美也会激扬我们的美感,譬如深虑之美、逻辑之美、数学模型之美、分子结构之美,乃至天体宇宙之美。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学会思考,同时也善于发现其中各种形态的生命美好,进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体味,去悟觉。这种感同身受的阅读,便由苦吟苦记的负担变成了融进感情的美好享受。
这是与书籍、与作者同向而行的“激读”。还有一种激读是反激性的,它常常引发反向的智力激励。读着读着,你开始不同意书中的观点或感情倾向,产生了补充延伸、论辩反思,甚至重新建构的冲动。这时候可千万要自信,说不定你正在进入阅读的最佳境界——活跃的再创造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你与作者站在同一高度平等对话,互激互补,书中原有的思想在论辩、比较、拓展中深化,新思想像胎儿那样频频骚动,呼之欲出。从哲学层面看,这是进入了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精神的“批判”层面。
在这种阅读过程中,你既得把所读的书嚼烂,又得把自己的大脑高度激活。这样的阅读,一定会终生难忘,终生受用。
“积读”——积累性、积淀性阅读。
我想这主要是对搞学问的人说的。在即读、集读、辑读、激读之前,之后或同时,要尽可能坚持系统的积累性阅读,精读一些重要的书,给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夯实基础,并营构起基本的框架。这种阅读不能急功近利,要做长远打算,是一辈子的事。譬如,作为一个文科生、文化人,多少要读点国学,四书五经、楚辞、唐诗、宋明理学和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民国以来的文化名著。有了墙基,上面才好继续盖房子。
积淀性阅读,重点是史、论、典三方面。要读历史。读史使你从岁月长河中纵深地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要读理论,读论帮你建构这一领域基本的理性思维体系,可以从科学理性层面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还要读经典,读典,读那些被历史检验过的经典典籍,将自己置于前贤的肩膀上。
史、论、典,是人文领域积累性阅读所必需的。但我要惭愧地声明,我自己读的实在太不够,书海一瓢都够不上,因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比一瓢少了多半瓢,常为此忐忑不安。但我对典籍、学问和智慧的敬畏,则是永远的。
我读书大概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即时性的翻读、浏览,养成习惯,涵养情调;集中一个课题、一个目标,在辑读、激读中阅读、思考、写作;同时尽量注意积累性阅读,使人类文明某些成果,积淀为自己的精神底蕴和文化矿藏,构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读书劳眼睛,更劳大脑。读书是件劳神而又累心的事。读书与看影视不一样,影视是直观的,有图像,有声音。书籍没有音像,只有文字符号。所以我们把电视叫空间艺术,把音乐叫时间艺术,把文学叫符号艺术。阅读时,我们要将书上的文字符号“翻译”成脑海中的音像。这个翻译过程便含有读者大量的、艰巨的再创造。所以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一个人如果没有阅读习惯,思维能力多少会受到影响,再创造能力也多少会萎缩。人不能总是停留在直观生活的层面。尽管读图时代是社会文化的一个进步,但读图时代掩盖了一种危机,就是让人不再重视阅读,这多少会影响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养成和发挥。
读书不但要费眼费神费脑,还要劳嘴劳腿劳手。读万卷书要与行万里路结合,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结合,所以我提出过要锻炼培养自己“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思万代事,践万人行”的全面能力。
书籍是人类知识成果的一种结晶,读书是快速提升人生的一个渠道。书籍促进我们人格和能力的养成,包括担当、理想、美善、爱情、友谊。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少读书,很容易沉湎于形而下的世界;只有好读书、多读书,才能同时具备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多重生存境界。书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书是有温度的,每本书中都有一个笑容,一段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