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2020-04-02 22:15:37)分类: 散文随笔 |
风筝又名鸢,传说春秋时期,被奉为建筑工匠“祖师”的发明家鲁班,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飞上天空,“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但《韩非子·外储说》却记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不管鲁班说,还是墨子说,这种“木鹞”就是中国最原始的风筝。
汉代发明了纸张,因纸轻,改为纸鸢。晚唐五代时纸鸢上加哨子,经风一吹,其鸣如筝,因之纸鸢始称风筝。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的作用从军事逐渐变成玩具,为少年儿童喜爱。唐代诗人元稹《有鸟二十章·纸鸢》诗中有:“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唐代诗人高骈《风筝》诗中也有:“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清代高鼎诗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唐宋时期,清明节、上巳节,时兴踏青、荡秋千、放风筝,风筝又成为一种节庆风俗而盛极一时。因为清明时节阳气上升,正是放风筝最佳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人们还喜欢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带走噩运,而给自己带来吉祥。
《武林旧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民俗风情画《清明上河图》,以及苏汉臣的《百子图》都有放风筝的场景。
明代的张元长《梅花草堂笔谈》载:“梁伯龙戏以彩绘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异鸟百十拱之”说明这时的风筝制作精致,形象逼真,能招来“同类”伴飞的事,虽有夸张,也可能凑巧,但不乏例证。
到了清朝,玩风筝风靡朝野,不仅民间狂热,连慈禧太后也着迷,传说她叫太监专程到天津找“风筝魏”,给她扎了一个绘有“寿星老骑仙鹤”的大风筝。末代皇帝溥仪也喜欢风筝,现在故宫里还收藏着三只他玩过的大风筝。四大名著《红楼梦》70回中就精彩的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蝙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
曹雪芹借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探春之口写了一首风筝诗:“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曹雪芹不仅是文学家,还是风筝玩赏、制作家,曹雪芹对我国南北方的风筝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
小时候我们也爱玩风筝,有钱人家的孩子放的是买的风筝,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般都是自制,用细竹木做骨架,糊上旧画报上拆下的铜版纸,风筝就扎成了,再在风筝下面粘上长长的彩纸带,飞起来随风飘摇,姿态轻盈,特别好看。
这些自制风筝虽然都很粗糙简陋,但我们玩起来很开心,有时和一帮小伙伴在西安西门城墙下的马道巷跑着放风筝,跑过来跑过去乐此不疲。
说老实话,我的风筝飞不高,因为线不够长,顶多能飞到树梢之上半空之中,所以经常会挂在树枝上,或电线上。还得爬上树取,风筝也常被挂破。
最爽意的是当年我住在城墙下,爬上城墙放风筝感觉特别得劲,空中没障碍,跑起来也顺畅,城墙上人也少,尤其有风时可以放得高一点,正好弥补了线不够的遗憾。
每年清明前后的春天可谓最美,漫步于古城墙上和煦的春风里,空气湿润,春意盎然。
忆童年,看现在,古城墙与西安人的生活一直息息相关,陪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天。一收一放之间,风筝让我们与春天的城墙合影留念,定格阳光照耀下的一张张笑脸,这份弥足珍贵的记忆也让这个春天更为摇曳,更为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