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使用公筷公勺、打喷嚏用手肘遮挡、回家进门先洗手、勤开窗户多通风、不吃野生动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很多改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渐成风尚。
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就拿使用公筷公勺来说,在家吃饭容易做到,但在外聚餐就可能有所顾忌,怕别人接受不了,认为自己小题大做,不近人情,破坏了那种不分彼此、其乐融融的“热乎劲儿”。围桌合食,交箸换盏,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但合餐制容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箸往为细菌病毒“口口相传”打开方便之门。使用公筷公勺,能够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既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保护。
我的健康我做主,文明社会齐参与。只要有损于健康,有悖于文明,哪怕习惯再细小、再根深蒂固,我们也要去改变。人与陋习之间好比一场拔河比赛,一端稍有松懈,到手的胜利就会被拽走。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还是主观意识的问题,这既有思想上的随性,又有行动上的惰性。疫情期间养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实属不易,平时更要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切不可半途而废,走回头路。等到疫情退去,我们依旧要长期坚持生活好习惯,在小事小节上继续加强,在一点一滴中持续巩固,让习惯成自然。
当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个人自我要求是一个方面,同时还得从外部加以发力,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借助法律力量等形式,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比如,有的地方就发出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出台了举报乱倒垃圾有奖的措施、将感冒时需戴口罩写进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欢迎,效果也比较明显。
行百里者半九十。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机制,这样,生活好习惯才能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