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喜欢书,当然喜欢自己的书房。一排书橱,一桌一椅,一对沙发,坐下来捧起书,与智者和慧者对话,就找到了心灵的乐土,仿佛一个喜欢游泳的人跳入大海,仿佛一个喜欢登高的人爬上高山,那种感觉无以言表,更无可替代。
我最初的书房是一只木箱。那是我上大学时从家里带去的一只樟木箱,本来是装衣物的,离校时千挑万拣,还是将一部分教科书和省吃俭用买的书放了进去。箱子其重无比,带着它上车下车上船下船,负担实在不轻,但却自得其乐。上班后很长一段时间,单位安排住招待所,而且是三人合住一间,箱子只能塞在床下面。有空的时候打开箱子,翻翻在学校时啃过多遍的《资本论》《经济学说史》,看看里面有时认真有时马虎的笔记,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阶梯教室。星期天逛逛书店,遇到喜爱的书,明知书箱空间有限,但踌躇再三仍然一本又一本买回来,等到再次搬家时,又多了两个纸箱,把三箱书搬到新家,当然更费周折。
新家是一室半一厅,我把那个半室当成了书房。我请老家木工按尺寸打了两个书橱,把三箱子书码了起来。就像衣服必须放进衣橱一样,书一旦放到书橱,真是大不一样,好看又好找,要看什么书随手一翻就到了手。书橱的容量也大得多,三箱子书还没放满一个书橱。我在那里住了八年,那也是买书最多的八年,像路遥的《人生》、余秋雨文集等都是那时一本一本搬到书房里,《新华文摘》等刊物也从那时一直订阅至今。
再次搬家,我的书房又一次升级高配。面积虽然只有十多平方米,但有面向公园的宽大窗户,有两排顶天立地的书橱,还放了一张书桌和一对沙发,是我心目中的标准书房。唯一不足的是书房虽然扩大了,但空间仍然有限,搬过来的书几乎放满了书橱,要利用好有限的空间还需动动脑子。这几年我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变,许多书籍都是先从网上下载后阅读,有的是有声读物,有空时听上一章,既养眼又入神。我的书橱已经专门腾出一层放置音像制品,有大容量的移动硬盘,有分门别类的CD,还有便于携带的U盘等等,无论是查找资料还是听读,都十分方便,看来这是有效利用书房空间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听起来不错的图书,还要择其重点买上几本,要的就是那种随意翻看前后对照,有时兴起还要涂抹几笔的感觉。这几年我书橱中新增的藏书如《大清相国》《梁衡散文集》《安徽通史》等,其中不少都是既有数字版又有纸质书。
书房记载了个人的读书史,也折射出城市的悄然变化。不知从何时开始,书房取代客厅,成为住房装修的重点,参观朋友新居的书房成为最有兴致的项目,书房也成为接待好友最具雅兴的场所。前不久,合肥跻身全国最爱阅读的十佳城市并荣膺榜首,这二者之间也许有内在的联系吧。
居家有书房真好,城市有书香真好!
安心读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恐怕还是《新华字典》,每每看书时,都会放在旁边,以备不时之需。借助工具书的便捷,用偏旁部首查起生僻不识的字倒也方便,只是老师所教授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我所学不专,乡音浓重,音序查字略显困难。
我上初中的时候,课程不紧。。。。。报纸、杂志,这样也有了阅读课外书的机会。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杂志,我们如饥似渴地了解未知的世界。因所读书籍的种类不由自己决定,基本上看到什么就读什么,于是我养成了一个走马观花的坏习惯,影响至今,以至于书的立意、隐含、影射都流于书页的表面翻动。现在你若问我,当时哪本书给我的印象深刻?我还真不大能说得上来。那些粗略的阅读,还不如中学课本里的《岳阳楼记》《捕蛇者说》《出师表》给我记忆深刻。毕竟熟背一章一文比漫无目的地浏览效果要好。倒是读过的书里那些刻画逼真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睿智的语言,在我遇有相似的境况时,仍不断闪现于脑海,关联在一起。
一日路过书店,我走了进去,见整排的书架里摆满了门类齐全的书。拿起一本新书打开扉页,一股书墨清香扑面而至,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我买了两本感兴趣的文史类书籍回家翻看,心情随语言文字起伏跌宕。书本拿在手中,厚度和重量都给人踏实的感受,书页轻轻翻动时发出的哗哗声音,让思想有了停顿和思考的冲动,那感觉很美妙。我不习惯,也不喜欢阅读电子书籍,总感觉与文字尚存距离,与书中人物的交流也不够顺畅,情节的转换如纱敷面,总觉得看起来心中不爽。无论新书散发的墨香还是旧书沉积出的陈旧味道,我都能品出字里行间的纹理脉络,字句的移转,章节的变换,引现出喜、怒、哀、乐、愁各种情绪,或愤慨激昂,或黯然神伤。
我也有过读书不闻窗外事的痴迷,融入书内情景里,外面嘈杂的声响流过,不曾入耳内。平日里床头几本散放的书我都已读过三遍,经过了第一遍的猎奇,第二遍的重读,第三遍的品味,愈加对书中人物的命运和作者极力表达的意境和指向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共鸣。而每晚睡前半小时的读书,也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阅读将人引出混沌,远离无知。读书是一个让人的心安静下来的途径,也是一个促人思考的过程。有时候,想想自己既身无长物,又乏技可用,清心读书倒不失为不枉生命的不二选择。面对世事纷杂,唯有拿起书本,烦躁的心才会趋于平静。有的书给人以启迪,有的给人以思索,更多的是享受阅读的快意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我也将阅读看为另一种形式的旅行。这其中,或行色匆匆,或林间漫步,走停由己,快慢自得。
阅读是私密的事情,人的经历、环境、心情都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和感受。在这次疫情期间,我也难得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安心读书,总算没有虚度了时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