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时,地理老师教我们背二十四节气歌,我最先记住的节气是春分和秋分,因为老师说:“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所以,春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在《礼记·月令》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意思是说,春分在二月的中间,把二月分开两半,也把整个春季90天分为两半,所以称它为“分”。秋分的意义与春分相同。
在天文学上,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在气候上,因为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春分节气对指导农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春分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在礼制上,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古代帝王目的不是单纯的庆典,而是为了宣传政策、统一思想、颁布法令,以凝聚民心,加强统治。
中国古人是很有智慧的,至少早在2500多年前,就会根据天文和自然现象,通过制定节气与社会伦理和社会治理很好地结合起来,赋予节气有社会教化功能,引人向善,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春分节气,我想起了孔子的中庸。何谓中庸?孔子没有下定义,宋代理学家程颐给中庸下了定义,他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天道契合,与春分居中守正有相似之处。这样来理解中庸,就更加形象生动了。
但是,孔子的中庸与春分又有明显不同,中庸是居中而和,春分是居中而分。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高度和谐的思想境界,以不偏不倚和以平常心来做人处世,目的在于人人和谐、社会和谐。而春分是把日夜平分得不差分毫,体现了天道的公正无私,把界限划得清清楚楚。
孔子的中庸,以居中守正为和,追求一团和气;春分的分,以居中守正为刚,追求分得清清楚楚。把中庸和春分结合起来理解,得到的不正是做人处世所应遵循的刚柔相济之道吗?!以中正做大气之人,以中庸行正派之事,以中道行于天地之间。天道为刚,春分是天道;地道为柔,庸者守柔;人道守中,居中守正是做人之正道。
中庸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但在整部《论语》中,仅在《雍也篇》6.29节出现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翻译成白话,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至高无上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春分是天地人和之象,在这明媚的春天里,仔细品味孔子所说,忽然觉得2500多年前的话,在今天读起来仍然鲜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