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人们的心情就像这些天的天气,阴沉沉的。
武汉疫情发生后,很多小区的门口都挂着这样一幅标语:“不外出不聚餐不添乱,呆在家里更安全。”网上也有人这样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呆在家里。”
“呆在家里”的目的,是“不传染病别人”和“不被人传染”。这是最有效的防控疫情方法。所以,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呆在家里”。
世间很多事,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譬如“呆在家里”就很难。
我自幼喜欢读书写作,一心梦想当编辑、作家。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二三十年的苦熬,终于梦想成真,当上了编辑,加入了省、部作家协会。而这一切,都是我长期在办公室完成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没有普及电脑,我当编辑,每天都要对稿子反复修改;我写稿子,需要反复抄写,偶尔写了几个错别字或涂改过多,我就重新抄写,生怕编辑因为页面不好看而扔进废纸篓。因为这些,我呆在办公室的时间特别多,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我都在办公室度过。我天天喜欢往办公室跑,总觉得,在那里有激情,有思路,有做不完的事。自然,家里人颇有意见,说我“把办公室当成家了”。而这些日子,天天“呆在家里”,实在憋得难受!诚然,“憋得难受”的人还很多。左右邻舍有人叫苦,说“闷得慌”;朋友圈里有人抱怨,说“快憋疯了”——大家都想“自由”!
“呆在家里”,每天看媒体有关“战疫”的信息,越看越觉得“呆在家里”是有道理的。这病疫传播快,受害人多,医院负担重,要战胜它的有效方法是“防控结合”,一面积极防控疫情蔓延,一面全力收治确诊患者。而我和很多人一样,就是要做好自我防护——“呆在家里”。
在这些日子里,很多事令人感动: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和生活,动员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定信心、顾全大局、自觉行动、顽强斗争;全国各地前往湖北和武汉支援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驰援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闻令而动,坚忍不拔,不怕牺牲,攻坚克难。这一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党和群众的血肉相连。
在这些日子里,很多人令人难忘。疫情发生后,许多刚刚脱贫的山区贫困户,纷纷向武汉市捐款捐物。他们说:这些年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我们贫困户,党员干部积极帮扶我们脱贫致富,我们要知恩图报;我们虽然出钱不多,但我们的心意是真诚的,我们更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只要大家一起携手,我们就一定能共渡难关。这样的人和事,在全国数不胜数,他们尽力而为,通过各种方式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武汉人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勇敢向前--很多武汉人自发组成车队接送医务工作者,自发为离家远的医生护士提供住宿;有的甚至停掉自己的餐馆,每天为医院供应热饭热菜;很多武汉人舍小家,顾大家,每天在一线维护着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行。为了加速救治行动,建设者在10天内建成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电网人3天就完成了送电任务,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者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各自承担的任务。这些建设者创造的奇迹,就连外国人都惊叹不已,说“没有别的国家能与之匹敌”……
在这些日子里,我们都应该仔细想想:一线“战疫”的勇士,他们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毫无怨言;我们后方的人“憋”一点,“闷”一会,算得了什么呀!于是,我平心静气,“呆在家里”,看看最新的疫情防控动态,学学新的预防知识,翻翻尘封已久的书刊,听听愉悦身心的轻音乐,也觉得日子过得实实在在。不仅自己安心“呆在家里”,我还时不时通过电话和微信群,询问亲朋好友的近况,劝导他们安心“呆在家里”,“不外出不聚餐不添乱”,保护自己,爱护别人。
在这些日子,令我和大家最感动的是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让全社会的人景仰,不愧为人间最美的“白衣天使”。
经历了这些“呆在家里”的日子,我们都真真切切地感到“自由”的可贵。但“自由”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恪守做人的本分,不该做的不做,不该吃的不吃,共同营造全民安居乐业的“自由”环境。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就一定能赶走“瘟神”,还神州一片晴朗的天空。
推开窗户,清风扑面,阳光照耀,春天来了。
伫立窗前,我最想说的是:让我们记住“这些日子”,珍惜未来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