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过却春分春去半
(2020-03-29 22:18:23)
|
|||||
金银花,始名忍冬,其名出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因所开花朵初为白色,后渐变为黄色,故又称金银花。不过无论是民间口传、中医配药,还是史书记载、文人作文,时常谓之忍冬或忍冬花,尤其古代诗词,更是以忍冬花著称比较多,至清朝依旧,有晚清诗人陈曾寿的《忍冬花》为证:疏篱翠蔓玉交加,雨后清香透幔纱;独表芳心三月尽,忍冬宜唤忍春花。很形象地描写了忍冬花在原野里的情景。一种植物惯用了涵义截然不同的两个名字,实属罕见,定有其缘由。 忍冬,从它诞生命名的那天起,跨越漫漫历史长河,至今一直沿用这个统称,即使中途又添了金银花、鸳鸯藤、金银藤、二宝花藤等别称,也没有改变史书传承的主导称谓。这是深入世人思想灵魂的一种植物。很多植物都能够忍受冬天的寒冷,却单单把这个“忍”字给了藤蔓类植物忍冬。这里的忍,是一种身心的承受,一种隐忍的表现,是甘愿接受来自自然更替的一切苦楚、煎熬、磨难和蜕变,可见忍冬的刚毅和坚强。冰天雪地,万物凋零,而忍冬的叶子却凌冬不凋,依然与枝蔓相依,共度漫长冬寒,等春暖嫩芽萌发,才悄然隐退,这是一种生命的坚守和延续。另一种植物冬青,冬天叶子也不凋谢,却没有得到“忍”的赞誉,只给了一个“冬”字,或许冬青比忍冬还缺少点什么吧。 忍冬在冬天里表现出了卓尔独行的一面,而春来花开更是一番景象。忍冬花开四月,初为白色,点点的白,白得透明,白得晶亮,那是洁白的雪花在忍冬藤蔓上的又一次盛开,开得是那么的纯洁,那么的谦逊,那种白是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白。待过数日,一些白花又被朝霞中的一色浸染成了黄色,连绵的花丛中白里露着黄,黄中透着白,并蒂相连,如影随形,像一对对刚刚缔结姻缘的夫妻相偎相拥,难怪忍冬也叫鸳鸯藤。忍冬花的那种黄,是从露珠里提炼出的一种金黄,闪烁着太阳的光辉,又是从白雪里生长出来的一种黄,一种收获的金黄。于是金银花这个蕴含着荣华富贵的名字就从《本草纲目》的书页里流传开来,或许是李时珍历经了世事的悲欢,阅尽了人间的沧桑,才从忍冬花两种颜色的变迁里悟出了金银花的哲理。这也是折射人世间的一种花啊!清代蔡淳就写过一首很有意味的诗《金银花》: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蜂蝶纷纷成队过,始知物态也炎凉。大意是指金银财宝是财富的象征,世人为了得到它而殚精竭虑,而金银花开得艳丽清香,蝴蝶蜜蜂便纷至沓来,纷纷涌向它粘香撷蜜。原来自然界的物态和人世间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山岭的田野多是由纵横的沟壑分割着,这就给了荒草更多的蔓延空间。不过近几年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实施科学种田,荒芜的山坡上经过开垦,种植上了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其中就有金银花。金银花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耐阴、耐寒、耐旱、耐泽,最喜深厚的沙质土壤,生命力极强,路边、阡陌、石堆、沟崖等地质条件低劣的地方都能生存,茎蔓着地生根,延坡簇拥绵延,像筑起的绿色堤坝,防止着水土的流失,又像是漂亮的金项链,蜿蜒缠绕在田野上。待到茂盛时期,金银花蜂拥而至的金黄,又点燃了田地里小麦的黄,漫山遍野的黄。 单对的金银花,像一副耳坠,垂挂在藤蔓上,看似小巧玲珑,却拥有自己的世界。叶子凌冬不凋,自然就比其他植物多吸收了一个季节的养分,多吸纳了日月星辰的灵光。没有生长过庄稼的坡崖土壤里,有着更为丰富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滋养着金银花的每一根脉络,每一丛花叶,借助光合作用,转化成了特有的药物,使其成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银花年年忍受严冬的洗礼,它把冰雪里的寒气孕育成芬芳的花香,清热解毒,宣散风热,发挥出应有的药性,自古被誉为中医上品良药;另外金银花融化了天地之气,含有多种成分的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保肝利胆,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在“忍冬”项下提名的金银花,有着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文字始载于梁代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之后,金银花这个芳名,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直走进当今的医学宝库《中国药典》,流芳百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