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有竹

(2020-03-29 20:30:14)
分类: 散文随笔

       居有竹,是很多人的雅兴。自古及今,不爱竹的人的确不多。就拿岁寒三友来说吧,虽然梅竹松都有耐寒苦节的阳刚意味,但松太孤高,梅又太挑选“演出”的时间和场地,仿佛只有在寒冷的冬天、在冰雪中才能展现它生命的意义,这一点不如竹的随和,雪中的竹固然有韵味,但四季的竹,不论是动是静,依然风致十足,风度翩翩。

  内敛的苏东坡还在自己的《於潜僧绿筠轩》中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诗句,更别说狂人王子猷了,《世说新语》中除了记载一段他雪夜访戴,到了戴家却不进门,又原路折回的故事外,还记载一段他寄居别人家,竟也刨地种竹子,有人问他:“你不过暂时在这里住几天,何必劳烦大驾,在这里刨地种竹呢?”他的回答竟与苏东坡如出一辙:“何可一日无此君?”不知道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不是受他的影响。

  但无论是否受其影响,苏东坡倒比王子猷稳重得多,苏东坡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也是解衣欲睡时,忽然觉得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睡去实在太可惜,突然决定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正好张怀民也未睡,于是两个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松影竹影,伴着这明亮的月光,让读者的心扉也透彻明亮起来。

  郑板桥也是爱竹的,这位四十四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才授范县县令的正直之士,最后在潍县任上因为些微的银两交代不清被判贪污而解职,在告别潍县士绅之际,乘兴画了一幅墨竹,并题诗其上:“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板桥竹气韵生动,书法也非常怪异,独创一体,生前即擅名场,晚年鬻书画为生,所以作品流传极其广泛。诗歌写得也不错,特别是题画诗,脍炙人口。“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可谓是家喻户晓。

  南北方的竹子我见过不少,在湖南我见过湘妃竹;在北京的潭柘寺我见过名贵竹种金镶玉竹;在黄山太平湖,我见过一望无边的竹林倒映水中,蔚为壮观;在四川农家,我见过一墩墩竹丛,根部都在外面裸露着,却长得郁郁葱葱……就是在自己的院中,我也会栽上一丛竹子,春夏秋冬绿我庭院,映我书窗,教我洒脱,陶我性情。客厅中友人给我画的一幅雨后竹笋,俨然是一枚炮弹,迸发出勃勃生机,让人仿佛听见昨夜的春雷和昨夜的雨声,也仿佛感触到春笋破土而出的力度了,更让人自然而然地吟出那“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的诗句来。真的,没见过竹笋,是真的难以理解“雨后春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

  不过,我虽然爱竹,但真正了解竹子的东西并不多,至今我还弄不清竹子到底是草是木,查了不少典籍,也不知道它到底是草本还是木本,按照《花镜》中的说法,它与草与木都不同:“竹乃植物也,随在有之。但质与草木异,其形色大小不同。竹根曰菊,旁引曰鞭。鞭上挺生者名笋,笋外包者名箨。过母则箨解名竿,竿之节名箹,初发梢叶名篁,梢叶开尽名籊,竿上之肤名筠。”还有《竹谱》中也说:“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可见古人都是把竹另划为一类的,这些既说明竹的博大精深,也说明古人对竹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给竹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竹的枝枝叶叶,都让人回味无穷。




                                                                居有竹


       我此生与竹有缘,平生爱竹。名基竹,乳名竹娃儿,绰号竹圪篼,朋友爱称竹哥,笔名竹箫,自号青竹居士,网名竹箫横吹,网上文集名竹本无心,书斋名青竹居,QQ空间名松梅之友,且烦请友人治有一枚松梅之友印章,松、竹、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松梅之友者,竹也。

  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贪念较重,既想食有肉,更想居有竹。

  年少时在五凤溪老家,房前屋后沟垄河岸到处都是竹林盘,慈竹、黄竹、芦竹、斑竹……更有那众多的竹制生活用品:背篼、箩篼、箢篼、筲箕、撮箕、簸箕、竹篮、竹椅……还有许多自制的竹哨、竹笛等竹玩具。那时,我们常到竹林里玩耍:捉迷藏、打仗、掏鸟窝、捉笋子虫……捉到笋子虫后,用干竹叶烧烤了来吃,也曾用笋壳毛欺负小女孩。我们还用斑竹枝制作钓鱼竿到河边钓鱼,用慈竹制作籇子到河里捉鱼,然后将所获之鱼装在竹制的笆篓里。那时的生活,实可谓居有竹也。

  读初中时,袁鹰的《井冈翠竹》一文中那个“竹叶、竹枝、竹鞭、竹根”的排比句至今还记得,文中所表达竹的那种宁折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我。凡遇到与竹相关的古诗词,必细细品读。遇到与竹相关的图画,也要多看两眼。清人郑板桥擅画墨竹,他那首著名的题画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描写了竹坚劲不折的精神。它深深地立在脚下的土地,不管风吹雨打,却依然坚挺。

  当我拥有一方阳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在阳台上种上竹子。阳台规划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种竹的位置,出客厅右边,沿隔墙脚砌了一长条型花台,当这花台初步成型时,我不惜影响其他装修工程,急找人运来沃土填入花台。至于种什么样的竹子,肯定不能种老家那类高大的竹子,只能种些观赏性的矮小竹类。至于种苗从何而来,最初想的是从哪儿去“顺”点,竹类生长能力强,只要给主人说清楚,分享点应该没问题。于是我就到处留意:公园、路边、别人家的花台,但都无从下手。然后又到花鸟市场去看了几次,但却未见有出售的。最后想到万能的“淘宝网”,一搜索,果然如愿,便从网上购了十多株紫竹、金镶玉竹,当竹子运到时,急忙种入花台中,通过精心管理,全部成活了。当竹笋破土而出、拔节成长之时,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其万一的:初生、新奇、生命力、向上、如箭……如今,它们虽然禁锢靠墙一带的花台内,却俨然是一片竹林了。

  阳台上另外还有几盆竹子:文竹、云竹、棕竹、水竹,郁郁葱葱。还有两个长满多肉植物的绿意盎然的竹圪篼。我的青竹居中悬挂有两幅墨竹图,一幅是胡志刚先生画的,画中还题有南北朝刘孝先的《咏竹》诗:“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装裱时把汤文俊先生为我题写的书名竹箫横吹组合上去,显得和谐而美好。一幅是《竹影清风》图,墨竹是但红能先生画的,画名是廖继礼先生题的。书斋中的书架是楠竹的,笔筒是竹制的,连我读书、写作的座椅,也是一把跟随了我几十年的竹椅,虽几经搬家,但一直舍不得丢它。写久了,坐酸了,伸伸腰,听听它吱吱嘎嘎的声音,然后又安下心来继续敲击键盘。

  每当生活疲累时,只要一见到书柜上那尊挚友所赠的竹制弥勒佛,他的笑容,他的大肚,瞬间令我对生活又充满了乐观和希望。伫立阳台朦胧的月光下,看竹影婆娑,听竹叶簌簌,居有竹,确实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归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