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两短”说;宽容不是忍
(2020-03-29 09:20:10)分类: 散文随笔 |
“三长两短”也特指人的死亡。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十六回曰:“将来我有个甚么三长两短,侄少爷又是独子,不便出继,只好请侄少爷照应我的后事,兼祧过来。”张爱玲《琉璃瓦》:“爸爸!爸爸!你要有个三长两短,可怜你这苦命的女儿,叫她往哪儿去投奔?”
长、短本是形容物体长度的,为何会跟意外发生的祸事或人的死亡“挂上钩”呢?这或许与“三长两短”一词的来源有关——
一说与棺木有关。《礼记·檀弓上》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对此,唐代大学士孔颖达解释说:“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原来,古时棺木不用钉子,而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人只有死了,才能与“三长两短”的棺材联系在一块。所以,在形容人们意外发生不幸时,常用“三长两短”来暗指有性命之忧。衽,原本是指衣服的缝合处,这里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渐渐被淘汰了,而三长两短地捆棺材的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使用。
另一说与五把名剑有关。《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磐郢),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其中胜邪和鱼肠乃短剑,另三把乃长剑。这三长两短五把剑每次出现,都搅动风云,许多人因为这五把名剑而命丧黄泉,遭受意外之祸,因此,后世将“三长两短”作为灾祸、意外死亡的代名词。
“三长两短”有时也被缩减为“长短”二字,但意思不变。《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好多寺庙禅院的弥勒佛坐像旁边有一副对联:“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不同的寺院,上联可能稍有变化,有的是“开口常笑”,有的是“开口长笑”或“慈颜常笑”,下联却非常统一,借弥勒佛肚子的容量,比喻人们的处事策略,或者说养生哲学。“大肚”指容积大,也就是容纳物体的空间很大。这是“容得下”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便不需要“忍”,因为进多少都能盛得下。
而“忍”,从字形上看,是心上悬着一把锋利的刀刃。其含义,网上有个非常奇妙的解释:“为了不让心受伤而乖乖地一动不动。”还有一种解释是“不能把心里想的说出来做出来”。《汉典》对忍的解释是:“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都差不多。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克制,也可以说是压抑。根据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人的心灵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大部分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不容易觉察得到。换句话说,遇到不快的事情,“忍”或者说“克制”“压抑”都是意识在操作,但这只是很小的一点作用。潜意识时刻在插手心灵的管理,看似“忍”下来的东西,未必就真的“忍”了。大凡需要忍的事情,总是让心很受伤害的,这伤害存在心里消化不了,便容易出问题。
如果不是忍,而是容呢?情形就大不一样,因为心的容积足够大。像弥勒佛,放再多的东西,也只占其中的一小点地方,根本影响不到正常生活,不需要克制,不需要压抑,不需要折磨自己。故而,相对“忍”,“容”更可取。
那么怎样才能由“忍”转向“容”呢?“扩容”当然是首要的选择。就像我们的电脑,内存太小,运转不了了,就得扩大容量,增大空间。让心扩容的办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换位思考”,即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假如我是你”。
这似乎又成了一个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话题。没错,最复杂的往往也是最简单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感觉不合理的,站到对方的角度一想就会明白,对方所有的做法,都符合人家的身份、利益、立场、价值观等等,符合人家的逻辑。这样一想,心里的疙瘩能化解个差不多。疙瘩得到化解,容量自然得到相对扩充,这也可以看作是清理内存后的“扩容”。
如果换位思考了,内心还是不能接受,仍然感觉对方的做法不可理喻,干脆把自己变成旁观者,从事件中抽离出来,像蒋勋说的那样,把对方当作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站到局外去看。一站到局外,立刻就会发现,本来憋气的事情瞬间变得十分有趣。人间本来万象,人家也是万象之一啊。
表面上看,宽容跟忍一样,都是不去反击对方,实际效果却大不相同。宽容没有心上悬着的那把刀刃,不会被伤害,忍却随时可能将自己扎得伤痕累累;宽容是基于对另一方理解的善良、不跟对方计较的豁达,忍却是怕起冲突,不敢或不愿意与对方交锋。《庄子·天下》中说:“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大意是,对事物时常宽恕,不与别人计较,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当然,宽容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原则的宽容无异于纵容。某种程度上讲,宽容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什么事情能容,该容到什么程度,考验着一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喜欢孟非那句话:“我希望做到的状态是:宽容而不丧失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