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祭祀炎帝

(2020-03-29 09:06:06)

    炎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姜姓部落首领。原居宝鸡姜水一带,后来沿渭水东进黄河流域,与黄帝部落结为联盟,共同统一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建立华夏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后世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神农氏还带领人们种植稼穑、遍尝百草发明中草药,因而又被人们尊称为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传说伟大的炎帝诞生在宝鸡姜水河畔的蒙峪沟,因为误食断肠草而卒于南天台山上。人们为了缅怀先祖功德修建了神农祠。神农祠坐落于渭河之滨,占地五亩,三进院落,院后有神窟三孔,祠内还有戏楼和龙王庙。因为规模壮观、建筑宏伟而被列入《中国名胜辞典》和《中国历代帝王大观》等书中。每年正月十一日炎帝出生日和炎帝逝世日七月初七为庙会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此外,每月的初一、十五,神农祠附近的居民都要到祠内点火进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乾隆29年《重修宝鸡县志·建制》记载,过去神农祠还是地方官员“春耕藉田”祭祀炎帝的场所。每年春播、秋收之际都要举行非常隆重的“藉田”典礼。届时百官与民同耕,由知县手扶犁把,撒种、耕地,行九推九返典礼。礼仪结束后再行三跪九叩之大礼,以表示祭祀神农之虔诚和对农业生产之重视。

  春耕藉田祭祀神农的典礼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典礼,起始于夏商以前,唐、宋、元、明、清各朝中央政府无不躬耕藉田。康熙时首创《祈谷九章》乐,又撰《谷祝文》祈神农之词;雍正时还把帝王藉田礼仪推行到了地方,创造了全国各地“春耕藉田”的盛况。

  古老的神农祠曾被毁坏。所幸的是,20世纪90年代,为了方便人们祭祀炎帝,宝鸡又兴建了炎帝陵和炎帝祠,并恢复了炎帝庙会。新建成的炎帝祠又称炎帝园,坐落在宝鸡市经二路原河滨公园内。2003年,笔者到宝鸡采访炎帝事迹,曾拜谒炎帝祠。炎帝祠主体建筑风格采用秦汉建筑风格,青砖棕瓦、石栏云拱、古朴雄浑、庄严肃穆。祠内小桥流水、九龙喷泉、绿草如茵、水榭亭台、曲径通幽。周围游廊上绘有诸多炎帝的创造发明以及古老的传说故事图像。大殿内供奉着炎帝塑像,塑像高5米,据说是象征中华5000年的历史。游人可在此祭拜炎帝,祈愿美好的生活。炎帝祠前有500多平方米的广场,可供举行公祭、民祭炎帝典礼。这里的首次炎帝庙会在1993年农历七月初七(炎帝丧日)举行,其间还举办了姜炎文化艺术研讨会、周秦青铜器装饰艺术展览等活动。

  目前在全国有两座炎帝陵,一处是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另一处是陕西省宝鸡市常羊山炎帝陵。两地都盛传着炎帝误尝毒草仙逝的传说;两地也都存在着丰富的考古遗存。据专家考证,这两地都曾经有一位炎帝生息过,只不过是长幼辈分有别而已。陕西宝鸡是炎帝(第一代炎帝)的发祥地,而湖南炎帝陵是八世炎帝榆罔之陵。

  湖南的炎帝陵位于炎陵县鹿原陂,四周山水环绕。炎帝陵区为仿清式皇宫建筑风格,整体建筑富丽堂皇,四周苍松翠柏环抱、朱红色围墙,倍显庄严肃穆与庙堂之雅。陵殿前有“炎帝神农氏墓”石碑一块,陵殿分为五进:午门、行礼亭、正殿、墓碑亭、陵寝。

  宝鸡炎帝陵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传说炎帝之母女登感神龙受孕之地)。由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三大部分组成。墓冢区建在高耸巍峨的常羊山峰顶,青砖堆砌,松柏环绕,清幽宁静。整个炎陵区建筑以褐红色为主,居高俯瞰,黛绿陪衬,更显火红。设计者颇具匠心,以此象征炎帝火德,更愿火德佑民生活幸福、红火。宝鸡地区祭祀炎帝、崇拜炎帝的历史极为悠久。据史料记载,祭祀活动始于春秋,盛于汉唐。如今,宝鸡炎帝陵祭典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入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座陵墓一南一北,虽然建陵时间不同,但人们谒祖寻根的心情同一。每逢春节、清明、冬至、农历十月一日,以及炎帝诞辰和忌日,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会来到炎帝陵前祭祀炎帝,插一枝春、洒一杯酒,寄托一片念祖深情。此外,还有尝新祭祀、禳灾祭祀和寻根谒祖祭祀。“尝新祭祀”即人们在吃到新鲜的米面时,饮水思源,到炎帝陵去叩拜谢恩;“禳灾祭祀”,即在天灾人祸时,人们就要恭敬地祭祀心中的神灵,以祈求他赐福消灾;“寻根谒祖”祭祀,即海外侨胞,不远万里来到炎陵寻根祭祖。

  民祭炎陵活动一年四时八节、炎帝纪念日从未间断过。届时,人们要擂鼓鸣炮、祭天告地、三跪九叩、上香进酒、敬献花篮蔬果糕点、社火演艺、恭读祭文、绕陵扫墓。民间祭祖礼仪庄重虔诚,规模宏大。公祭炎陵则更是盛大隆重,钟鸣鼓响,宫廷乐舞、敬献花篮、政府领导恭读祭文、各界人士三鞠躬等礼仪在庄严肃穆、典雅隆重的气氛中进行。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祭炎情深深。一炉馨香诉说着民族发展变迁的历程,纪念着始祖彪炳后世的丰功伟绩。炎帝陵,作为炎帝英灵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炎黄子孙锐意进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祭”

    “祭”,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的右边是一只手(又),左边是一块肉,中间的小点,则表示肉块粘连的血滴。整体字形意在表示,上古先民用刚刚宰杀的鲜肉献祭于祖宗神灵;金文省却了表示血滴的小点,却在下方增加了一个代表供桌或祖宗牌位的“示”字,强调了献祭的主体和方式;小篆秉承金文,形体美观,构形更为匀称;楷书缘此写作“祭”。

  “祭”的本义指用肉块供献祖先神灵。说到“祭”字,人们一般会认为它与悼念逝者、缅怀先祖、祭奠神灵有关。

  比如清明墓祭。墓祭也叫扫墓,是清明亘古不变的主题。据《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至唐代,墓祭遂成为社会的重要风俗,朝廷还发政令将民间墓祭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宋以后,寒食与清明合一,墓祭便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古时,清明祭祖扫墓,人们要扶老携幼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再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然后进行祭拜。除墓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庙祭等。清明扫墓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此外,在祭扫对象上,人们不再仅仅只是祭奠自己的先祖和亲人,还包括祭奠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以及中华民族的祖先(如黄帝、炎帝),其思想内涵更为深远。

  再比如国家公祭。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了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

  又比如民俗之祭。流传较广的祭灶,是中国百姓对灶神的信仰。还有祭月,早在夏商时就有祭拜月神的习俗。至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也逐渐影响到民间,直至现代,每到中秋,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行祭月拜月之礼。民俗之祭还有不少,如祭河神、祭山神、祭蚕神、祭社神等。

  “祭”与“祀”同义,只是古人对两字做出分别:“天神称祀,地衹称祭”,意谓祭祀天神称“祀”,祭祀地神称“祭”。现代汉语中,“祭”“祀”常常连用,表示纪念并求保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旅情·旅想
后一篇:种种墓志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