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木若尘;踏青寻芳古诗词

(2020-03-25 23:05:22)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拟古》中,这样写惊蛰后的春天——“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恍又惊蛰。惊蛰前,虽已暖意融融,但“新冠病毒”的余毒,就像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斯利剑,让人挣扎不得。我们都停留在寒冷的冬,忘记春天来了。春天从温暖的被窝里探出头来一瞧,街道空空,公园空空,学校空空。它打一个寒战,也畏缩地躺下去了。哎,“从此雪消风吹软,梅花合让柳条新”的春,何时重回?

窗前,那棵老态龙钟的皂荚树,依然悬着三三两两干枯的果实。皂荚曾经是绿色的铃铛,曾经在寒冬的风里,像铃铛一样摇晃,发出风一样的碎响。此时,春风是它们的掘墓人。已经没有任何一片叶子,能为它们遮风挡雨。对皂荚而言,一丝风的袭击,一滴雨的侵扰,一声鸟的细语,都是致命打击。它卑微地缩在角落。它本就不算高大,光光的枝丫胡乱举着。如果在乡村,这样干枯的树枝,很容易被当作烧饭的柴火砍掉。它多像在这场瘟疫中瑟瑟发抖的我们!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挣扎的生命难逃时间的魔手。皂荚终是要掉落在地的,一如我脚下踩着的这一片片蓝花楹的叶子。我戴了口罩,到小区门口的超市买生活必需品。那家小超市在最惊悚的日子也没有关门,为住户提供平价蔬菜、米面。一路“咔咔”走过,我猛地抬头,头顶上是那棵蓝花楹树。我惊恐而沮丧地杵在那里。这棵树,我曾在深秋初冬的阴霾里看到过、赞颂过。那时的它,在一丛正簌簌掉叶的银杏树中,是那样清新可人。它脆生生的绿叶,包含着生命的血液。我曾经错误地以为,就算谢了花朵,蓝花楹绿绿的叶片是永不会枯黄的呀!但现在,这些叶子凋零在我的脚下。叶的每一声裂响,都在碾碎一个鲜活的生命!想起,电视里那一串串令人惊悚的数据。想起,那些被瘟疫带走的人。叶碎裂的声音让我窒息,让我欲哭无泪!

我的绿色草木理想国轰然土崩……

惊蛰后的一天,我戴了口罩去门口。那棵皂荚树的绿在不经意中,跳入我的眼。我的皂荚树啊,你竟被绿的颜料附着了淡淡的一层。那些嫩绿的生命又爬上了你满是褶皱的躯体。我像是得到神灵的某种暗示一样,快步走去。向前!向前!绿的线条上,挣扎着一点点微绿的生命。走到树下,扶住一根枝丫端详,才看出细小的叶片的形状。新芽蜷缩在一起,在试探春风、阳光和空气。“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人生如尘似露,倏忽而逝,天道却永恒。我的皂荚树啊,你烟云似的绿哟,驱散了我这些天来对生命的沮丧。这一刻,我的绿色王国又重新矗立了起来!

“就是这同一的生命,在潮汐里摇动着生和死的大海的摇篮”,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句。原来,一切生命都不会在苦难中湮灭的啊。我仿佛看见,一树纷纷扬扬的绿在春风中燃烧了……


踏青寻芳古诗词

    

    “茶磨山前水似苔,红妆队队踏青回。衣香花气熏人醉,蛱蝶蜂儿扑面来。”这是明代王宠的《踏青》,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踏青亮丽的红妆风景线,春天里丽人如云,衣香花气、蛱蝶蜂舞,让人沉醉。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远在先秦时就已形成,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或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或野炊、采摘、放风筝等。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

    “四野春工遍,柔风动赏心。踏青喧柳陌,举白醉花阴。”宋代赵汝燧的《踏青》,春风轻拂、柔情似水,想必佳人同游,也是景未醉人人自醉了!还有宋代吴可的《踏青》:“幽居懒慢养余生,强为春风处处行。藉草弄花终少味,寻山爱竹尚多情。”再有明代邓氏的《东园踏青》:“芍药丛边露气沉,步随芳草共幽寻。桃花薰日红浓淡,柳叶迷烟翠浅深。何处香泥忙社燕,谁家晴槛噪时禽。悄寒罗袜浑无力,斜倚东风碧树阴。”这些都描绘出晚春踏青的美好。

    宋代苏轼的《和子由踏青》,把踏青的场景表述得淋漓尽致:“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东风微拂的田间小路上惊起了微尘,游人们开始来到野外感受春天的喜悦与温馨。人们难得清闲,正好停车在路旁小饮,麦苗短而柔韧,不怕那辗轧过来的车轮。城里人厌倦了高高的城墙,向往着郊外的景致,许多人一大早就爬起来,闹腾腾地涌出城来踏青。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跟着古诗词踏青寻芳,来一次穿越远古的春天旅行,身也舒畅,心也明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