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节气;柳趣

(2020-03-25 14:43:19)
分类: 散文随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乡村长大的孩子,谁不会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节气歌呢?歌谣声中,我们盼来春、迎来夏、度过秋、送走冬,依节令时序而生活,春秋待序,生生不息。

春夏秋冬,雨露霜雪,2000多年前的先人观天时万物,总结出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曾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被人们奉为圭臬,不仅仅是文人雅士吟花弄月而生发出的诗意化生活方式,更是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恒久生活。这些农耕社会的节气,对奔跑在现代生活中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立,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节气中体现出来的“天地人”合一的共生之观,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文化基因,是故乡人在大自然中生息存亡的心灵密码,静水流深、绵延至今。

据史料记载,淮南王刘安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献给汉武帝的《淮南子》,就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在此之前,《尚书·尧典》中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记载,只不过叫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古人以星座在黄昏时出现来定位春夏秋冬,有一套星象学知识,“两至”“两分”确立后,加上“两启”(立春、立夏)、“两闭”(立秋、立冬),就有了八节,这八节每节三气,就成了二十四节气。

天地之间充满了气,这不仅是今天人们的常识,而且早已被我们的先民认识。古人以为,风就是气,所以对气的认识实际来源于人们栉风沐雨的感受。而人作为天地间的一员,其身体内自应充满气,人的呼吸可以很自然地使人懂得这个道理。将这种理念推而广之,便会产生宇宙万物都充满着气的认识。这些认识使先民感悟到气既为生命之本,更是万物运动的源泉,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气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人文内涵,并促进了古代天文、历法、医学、哲学的形成。

天有天气,地有地气,四时寒暑也各有不同的风气。随着季节的变化,尽管天气的凉热人们可以鲜明地感知,但地气的萌动与变化却不易被人察觉,于是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学会了以候鸟的骨骼制成的律管候气。他们将十二律中测候分八节的律管依八方的位置植埋于地,使律管的上口与地面平齐,然后,在律管中填入由芦苇内膜焚成的灰,当天气交至的时候,主候相应时令律管内的葭莩灰就会飘飞而出。古人的长期观测经验告诉他们,因地气萌发而飘出的灰是散漫的,而人为扰动所飘出的灰是聚拢的。正是基于对这种以地气验时的认识,致使古人自然地将记录时间的节令称之为气。

最早为古人认识的气只有四个,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因为这四个时点的位置固定而明显,所以人们通过对日出日落时太阳位置变化的观测就可以方便取得。

节气是一个大框架。古人用时节对应生命的气度,节是节制,是法度。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就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这里的八位指八卦之位,十二度指日月、五星运行的轨迹。若“四方无虞”,才予人以宁。

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故乡人依节令时序而生活,成就了这古老的时尚。立春,这是四季之首,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民谚说:“立春阳气生,草木发新根。”在这一阳气上升、生命勃发的季节,人们以各种形式迎春、咬春,庆贺越历寒冬的新生。清明,这是春季重要的节气,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个时节,人们走出户外,扫墓、踏青、采茶,“新火试新茶”,曾是古代最流行的时尚。立夏,昭示着炎炎夏日的到来。为了安全度过湿热的夏季,故乡人传承了不少养生习俗。立秋,人们也有“咬秋”的习俗,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诗经》里就有“七月食瓜”的遗意。立冬,是万物收藏的时节,酿酒、腌菜、储粮,人们为冬储而忙。冬至,是岁末的重要节气,闭藏、斋戒,潜心静养,“以待阴阳之所定”。在故乡,饺子是冬至的必备食品,它是阴阳包裹的象征物,人们进食饺子,以促进节气的流转。

值得一说的节令的自然物象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大寒梅花开始,到谷雨牡丹花结束,这期间有八个节气,每节三候,一候一花。这二十四番花信风是由隆冬向暖春递进的花样岁月,让时间有了斑斓的色彩。


柳趣

  

  我说的是柳树,家乡随处可见的柳树,一排排、一棵棵在春风中婀娜着、飘柔着,身影婆娑在小河的弯桥边,轻盈的绿枝拂动着一弯弯童年快乐和梦想。

  住在淮河边,住在那个素有小江南之称的小镇上,不仅仅是因为山水,更多的是这些树,这些花。我的印象里,这些生长在记忆里的柳树该是春天最好的舞者,仲春,当别的树刚刚幼芽初发时,柳树却已是“万条垂下绿丝绦”了。此时,漫步在河边细细的沙滩上,抑或,小船划过弯弯的石拱桥,看着水面上浮动的杨柳的倒影和渐行渐远的水波,内心的喜悦也随着这水波扩散开来,让明媚的春光和打湿的笑声一起落入水中。

  对柳树的记忆源于童年的柳笛,那婉转的笛声回荡在河边,回荡在春天的梦想里。做柳笛是我们这群孩子的拿手戏,时常,我们会在河边的柳树上折下粗粗细细的柳枝,用手捋掉柳叶,然后用小刀在柳条上使劲旋上一圈,之后,用手握住慢慢一拧,用牙咬住柳枝粗的部分,由粗向细用力一捋,柳枝皮就完整地脱下来了。接着,就是把柳枝皮的一端刮去外边的青皮、捏扁,一支柳笛就做成了,就可以呜呜呜的吹响了。我们做的柳笛,由于粗细不同、长短不等,加之吹的人用力的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各不相同。印象里,短而细的柳笛,声音如小羊羔在叫,长而粗的柳笛声音如老牛在吼,也会吹出这样那样的声音,好听极了。放学的路上,柳笛声声,春风阵阵,缠绵的柳笛把乡下的小河吹得悠长而又深邃,留下了无尽的乐趣。

  男孩子玩柳笛,女孩子就更会玩了,大大小小的石桥边,一棵棵柳树把细细的枝低垂到水面上,微微地拂动着柔臂,青蔓的舞姿诱惑着她们,傍晚的霞光里,一个个踮着脚,伸出嫩偶般的小手折下细枝,从根部剥开皮,用牙咬着柳枝的根部,轻轻地一捋,那柳枝就连皮带叶地挤成一个好看的疙瘩,成为一个碧绿的“绣球”。她们每个人手里都提着好几串,在石板桥上一边摇晃着,一边唱着儿歌,玩到兴处,也会把“绣球”抛出去,惊起河里觅食的白鸥,而那落水的“绣球”则被一群鱼儿簇拥着流向了下游。

  我最留念的是在柳絮飘飞的时节爬到树上,骑在枝头上折下韧性十足的细枝条,一圈一圈缠绕起来,编成形状各异的柳条帽,戴在头上,极像电影里的侦察兵,大人们从树下走过,若果你不发出声响,他们是不会发现隐蔽在绿叶间的你的。也会做大大小小的柳弓,用竹子做箭头,高粱秸做箭杆,打近的目标用小弓,打远的用大弓。有时候,我们就蹲在两棵树上对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取胜,对方则是流着眼泪退出了战场。

  长大了,我才明白,外地人为何称家乡为小江南了,柳树林不仅仅有我们好玩的童年,更多的是那一方美景,潺潺的河水,如弓的弯桥,纤纤的柳枝就是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尤如唐朝大诗人韩偓所言: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就是无端的喜欢垂柳,喜欢那一笼金线拂弯桥的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峨眉山观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