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惊蛰”;诗话惊蛰
(2020-03-08 20:34:47)分类: 散文随笔 |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闻雷》写惊蛰时节来了,雷声时常响起,天气逐渐温暖,草木欣欣向荣。寥寥数语,形象地道出了惊蛰节气的气候特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仲春时节的开始,也是全年温度回升最快的节气。古时称惊蛰为启蛰,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气温转暖,春雷始响,雨水增多,万物苏醒,大地一片盎然生机,正是春耕的好时节。
古代的诗人们对于节气变化向来敏感,多愁善感的诗人对“惊蛰”这一节气更是不惜笔墨,纷纷吟诗赋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惊蛰”佳句。
宋代诗人舒岳祥在《有怀正仲还雁峰诗》一诗中写道:“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诗人通过写惊蛰节气到来的景象,抒发送别友人的惘然离别之情。“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宋代诗人陆游的这首《春晴泛舟》语言平易晓畅,格调清新雅致,道出了诗人对惊蛰这一美好节气的至情之意。
“绛帐虚堂设,檐牙雨骤倾。已过惊蛰日,未听候虫声。向晚飞蚊出,偏工傍耳鸣。山灵戏穷士,邀喝夜相迎。”宋代诗人陆文圭的这首《骤雨》读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宋代词人萧汉杰的《菩萨蛮·春雨》写的确实另一番景象:“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诗人描写了农人整日忙于农活,却连隔夜的粮食也没有,而自己不从事农耕,俸禄却来自农家,心中满怀愧疚。诗人对农人充满真情实感的的怜悯之情令人动容,也使得这首诗广为流传。
惊蛰时节,品读古人的“惊蛰诗”,感受“‘九九’艳阳东风吹,气温回升雨水增”的美妙景象,别有一番风味。
惊蛰,二月节,古称“启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惊蛰的意思就是春雷惊醒了蛰眠的动物。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春日景象才显露,不甚明显。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雷》,对惊蛰的描写更加形象:“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全诗写的是惊蛰节气到来时的景象,诗人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突出惊蛰的特征。
惊蛰的雷声,是大自然为人类奏响的一曲春歌。宋代张元干在《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诗中曾对其作了最形象生动的描述:“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诗人说:人老了,怎经得起节气的催逼,夜里点灯的时候忽听窗外雷声大作,震得龙蛇都抬起了头,蚯蚓、虾蟆也跟着从地里爬出来了。言外之意是即便垂暮之人在惊蛰的雷声中也会振奋精神。“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读陆游《闻雷》,则更易让人由春雷想到一种万象更新的希望。春雷一响,春风起了,整个宇宙就是一番新的气象,人生自然也应该有新的气象。
惊蛰时节雨水增多,意味着农事拉开了序幕。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唐代韦应物《观田家》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意思是说: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最喜欢贾岛的《义雀行和朱评事》:“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全诗通过赞颂勤劳的鸟儿哺食育小,借以提醒人们抓紧春耕,用劳动创造生活。他还谦虚地愧责自己不如鸟儿辛勤。
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大美时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珍惜光阴,努力工作,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