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山

(2020-02-29 17:20:19)
分类: 散文随笔


  庐山,史称匡山或匡庐。相传殷、周时有匡姓兄弟结庐在此而得名。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这里不仅群峰林立,飞瀑流泉,林木葱茏,云海弥漫,集雄奇秀丽于一体,而且也是政治、文化、科学以及儒、释、道的发祥地,成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汽车自九江沿庐山公路蜿蜒而上,此时已是晚上9点,窗外一片昏暗,导游安排夜住牯岭,次日早起,去含鄱口看日出。

  牯岭是庐山的旅游中心,地处庐山北岭,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因岭形似一头牯牛而得名。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来到庐山,租借了牯岭的长冲,兴造举世闻名的庐山建筑群。这里有蒋介石、宋美龄的美庐,有周恩来、邓颖超住过的442号别墅,有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宾馆,也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闺房,当然,还有著名的庐山会议旧址。

  早上5点,我们来到含鄱口看日出。极目远眺,曙光从东方徐徐漫开,无与伦比的光华织成五彩缤纷的瑰丽朝霞,顷刻间,金光四射,如同沸腾的钢花飞溅而出,簇拥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她染红了茫茫云梅,染红了层层峰峦,染红了苍松翠柏,也染红了周边观日的人群。导游说,日出是庐山胜景之一,天公作美,让我们一饱眼福。

  下含鄱口,驱车至五老峰。五老峰海拔1358米,苍崖磊磊,皱折叠叠,宛如出水芙蓉,怒放在鄱阳湖的万顷烟波之畔,又如五位清癯的古老先哲,正襟危坐,凝神沉思。五老峰中四峰最高,三峰最险。一峰下怪石丛立,气象万千,二峰上筑“待晴亭”,下生“五老洞”。五峰间斧削巉岩,周遭莫测。难怪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发出这样的浩叹:“余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奇观也。”

  当地谚云: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三叠泉水系由五老峰北崖流出,苍岩峭壁豁开如门,分三级跌下,上叠如飘雪拖练,中叠如碎玉摧水,下叠如玉龙走潭。站在泉下,仰望飞瀑,就好像青苍苍的天破了一个口子,水从那里直射而下,健如野马,跌宕奔腾,带起散珠细雾,扑朔迷离。阳光照耀潭中,潭水迂回旋转,犹如碧玉连环,明灭可见。

  从五老峰至三叠泉是高高低低的石板路,我们走了足足两个小时,疲惫不堪。路上有轿夫往来,步伐稳健,裸露的脊背仿佛古铜色的太阳。

  锦绣谷是庐山又一个著名景点,谷中庐山芙蓉含苞欲放,牯岭玉兰圣洁素雅,瑞香花风雅华贵,杜鹃花五彩斑谰。这里不仅花奇,而且石怪,最著名的当属那块悬在半空中的“天桥”了,关于“天桥”的形成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败逃至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忽然从天空降下一条金龙,横卧在深壑之上,化为一座石桥,待朱元璋纵马过桥后,顿时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天昏地暗,只见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桥断后,云散日出,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朱元璋因此得以逃生,成就功名。

  庐山不但是风景名山,而且也是人文历史悠久的发源地。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论述道:“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文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700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全院山地面积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是我国最古老的书院。现存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而筑,由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宋代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在这里复兴白鹿洞书院,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

  行文至此,该介绍一下秀峰了。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姐妹峰的总称。这里不仅峰秀,而且瀑、潭、泉、林皆婀娜多姿,妩媚动人。

  如果说群峰咸集营造了秀峰的阳刚之气,那么,泉瀑溢趣则孕育了秀峰的阴柔之美,铸就了秀峰的自然美的旋律。这旋律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吸引着王侯将相。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小祖李璟,就在此建有读书堂,颜鲁公也曾留有书法碑刻,慧远更是称赞殷仲堪雄才若流,聪明如泉。

  朋友良子说,庐山简直就是一个千古多情的美妇人,吸引无数的伟人、文人,也包括我们这些闲人。其实,自古以来,山以人传,人以山名,明白这个道理,也就莫怪人们趋之若鹜,流连忘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放歌彩云之南
后一篇:春天的纪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