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苏军撤离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359旅解放哈尔滨。随后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被迫撤离,战局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重兵推进到松花江以南,哈尔滨危在旦夕。此时,中共东北军政高层均主张放弃哈尔滨。
但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他就是黄克诚。黄克诚致电民主联军总部,力主坚守哈尔滨,并与国民党军决战。
黄克诚一贯用兵谨慎,攻打四平城,他是唯一持反对意见的人。可是,在四平失利、国民党重兵压境时,他却提出要坚守哈尔滨。这是为什么呢?哈尔滨位于中长、中东铁路的交汇处,是通向苏联和连接整个北满的门户,也是北满第一大城市。它和齐齐哈尔为连接西满、北满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早在4月初,党中央曾在给黄克诚、李富春的电报中指出:“应用一切力量,不惜重大牺牲,保卫长春、哈尔滨,巩固对于北满的占领;建立起全国最大的北满战略根据地。”
黄克诚认为,这个指示非常正确,若不建立起北满这一战略根据地,我军很难在东北站稳脚跟,而北满、南满地广人稀,如放弃哈尔滨,齐齐哈尔也难保。两个重要基地一旦失去,民主联军在东北的生存、发展就会形成极大困难。
所以,一听说上级准备放弃哈尔滨,作为西满军区的主要领导人,黄克诚十分着急。
那么,哈尔滨能否守得住呢?
黄克诚认为,对民主联军来说,形势的确严峻;但国民党军占领长春、吉林等城后,战线拉长,兵力分散,民主联军加强指挥,发挥自己的优势,守住哈尔滨还是可能的,万一守不住,对下一步的斗争也是有利的。
所以,他决定向上级建议要坚守,并且以个人名义致电党中央,明确提出保卫哈尔滨,集中最大兵力与敌决战。
这时民主联军总部暂驻在哈尔滨以南的五常县,却不同意坚守哈尔滨,给党中央发电,提出“目前无法作战”,“准备游击放弃哈尔滨”。
6月2日,中共东北局也致电中央:“今春撤退后,完全处于被动,主力未集中起来,目前很难作战,准备放弃哈尔滨,摆脱被动,准备休整。”
6月3日,中央复电民主联军总部和东北局以及黄克诚,同意作放弃哈尔滨之准备,要求他们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之方针,在东北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建立根据地。
但是,黄克诚的建议却得到了另一人的支持,就是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的吕正操。
吕正操也向中央提出要集中兵力坚守哈尔滨,认为国民党军一路遭受重大损失,难以迅速补充,坚守哈尔滨,并非没有把握。
正在这时,6月5日,蒋介石同意美国特使马歇尔的调停,决定于6月15日起在东北停战15天。党中央立即下令东北局及民主联军总部,明确指示:“立即部署坚守哈尔滨10天,至要至要!”
次日,中央再次致电东北局、民主联军总部并黄克诚:“15天停战自7日起实行,至21日为止,东北民主联军各部应利用此15天时间,提高士气,准备再战。”
就这样,由于东北民主联军的坚决抵抗,国民党军终于在距离哈尔滨60公里处被迫止步!
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在内的北满、西满根据地由此保住。
以后,哈尔滨一直为中共占据,成为中共控制的第一个大城市,并逐渐成为了中共在东北的红色首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