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苏轼《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

(2020-02-05 20:21:43)
分类: 诗词天地
随缘自适的超逸
—读苏轼《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

    苏东坡作为词史上一个流派的开拓者,他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刘辰翁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入文,如天地奇观”。王灼说苏东坡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苏东坡在词中提倡风雅,表达主体的胸襟怀抱、思想感情,完成了词由客体性向本体性转变。

    《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这首词又是怎样表达苏东坡思想感情的呢?表达了他怎样的本体性呢?不妨先看看原作:

    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见者以为异人。其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曰静安居士。作此词以赠之。

    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犹见洛城花。  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十年不见紫云车。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

    词前有序,说明了写作这首词的原因。十多年前,龙丘子从洛阳到四川去,带着两个年轻漂亮的女子,穿着戎装,骑着骏马,到了好山好水的地方,就要停留几天。当时人们看到以为不是一般的人。过了十年,龙丘子在黄冈的北边麻城歧亭居住,自号静安居士。鉴于此,苏东坡写下了这首词送给龙丘子。龙丘子是陈季常的别名,又叫方山子。苏东坡写有《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细马远驮双侍女”写陈季常用良马载着两个漂亮的女子。“青巾玉带红靴”是陈季常的装束。“溪山好处便为家”,到了好山好水的地方就停留几天,欣赏自然美景。这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有山有水,有青年才俊,有妙龄少女。“谁知巴峡路,犹见洛城花”是一句议论,谁知道在去巴峡的路上,还有洛阳牡丹一样美丽的女子。“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梅花飘落,落英旋面,春天的太阳正在升起。“十年不见紫云车”,相隔十年,再也见不到当年的香车了。“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陈季常现在居住的房屋里,摆上了铅鼎,开始炼仙丹。十年前的陈季常,一副“驰骋当世”的青年才俊模样,因“终不遇”而“铅鼎养丹砂”。

    诗词如绘画,有主体,有衬托。这首词里,看似写陈季常,实则陈季常是一个衬托,主体的是苏轼内心世界。当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是何等的豪情壮志,而今是一个离朝廷千里的迁客,“黄州在何许,想象云梦泽。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到达黄州后的苏轼,潜心佛老,“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焚香默坐”,“借得本州道堂三间”闭关“四十九日乃出”。表现了苏轼一种随缘自适的超逸情怀,从而成就了黄州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冬
后一篇:母亲是一本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