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鼠,寓意福;怀念红薯香

(2020-01-29 11:35:09)
分类: 散文随笔


我国民间早在几千年前就流传着所谓“四大家”“五大门”的动物原始崇拜,鼠则榜上有名。鼠还在十二生肖中被排为老大。

“鼠”在陕西方言中谐音同“福”,老鼠也寓意福。剪纸中就有“老鼠啃福”“福鼠吉祥”等样式。

人们用“老鼠精”来形容精明人的机灵。笔者小学一同学就因机灵被同学起外号“老鼠影”,说其飘忽来去,影子一样,有时踪影全无,有时你不注意,他又突然现身。这都是受了《七侠五义》中“五鼠”的影响。这几位义鼠外号都奇特: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

老鼠的繁殖力超强,成活率奇高,生命力顽强。在民俗剪纸、年画、刺绣等工艺品中,表现老鼠繁衍育子的主题是处处皆有,数量不少,例如“老鼠娶亲”“老鼠联姻”等等。“老鼠娶亲”亦称“老鼠嫁女”,正月初三、正月初七、正月初十,俗称“老鼠嫁女日”,民间多贴民俗剪纸年画类的“老鼠嫁女”,目的是祈求美好姻缘,早生子、多生子。宜君农民画有《老鼠嫁女》,西安美术学院收藏有剪纸大师李秀芳的剪纸作品《老鼠嫁女》。正月的“填仓日”,陕北志丹县一带讲究要剪有关老鼠的剪纸窗花贴在窗户上,这样老鼠就不会啃咬衣物、糟蹋粮食。

古人认为老鼠寓意多子多福,如“老鼠吃葡萄”“老鼠吃南瓜”中的“葡萄”“南瓜”,皆多籽,用比拟象征手法寓意人类祈求繁衍不断、子孙满堂。民俗剪纸子鼠为阴极的象征,多是出现在年节期间的腊月至正月,这正是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的时刻,具有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祖母逝世时我才四五岁。我记忆中最清楚的是,祖母每次给我好吃的东西,例如:一粒糖豆、一个大刀糖,或两颗红枣、三个核桃,她老人家都会说“老鼠给你拉来的”,还变换着说昨天来的是红老鼠,今天变成黄老鼠和白老鼠。而我们听到最早的儿歌就有《小老鼠上灯台》,那时家中点的就是油灯。鼠文化使鼠变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可爱。

安塞韩树爱的剪纸墙花《老鼠啃南瓜扣碗》,高陵贾秀珍的剪纸《扣碗》则是一只老鼠咬破顶开扣着的碗正朝外窜。妇女们巧妙地剪了老鼠咬破扣碗或顶开扣碗的样式。这些剪纸是根据民间传说“鼠咬天开”而设计的。传说上古天地之初,混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地咬破,使光照大地、空气循环,阴阳从此分开。因了“鼠咬天开”,鼠成了开天之神,并在十二生肖中被排在第一。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鼠经历了图腾神崇拜、精灵神崇拜、生殖神崇拜、吉祥神崇拜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年节民俗艺术(剪纸、木版年画、刺绣、农民画、布艺、皮影、面花等)中,鼠文化是个重要的主题。尤其在年俗剪纸中,表现老鼠的形象随处可见。李长卿《松霞馆赘言》解释:“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

人们将老鼠与蝙蝠、梅花鹿、仙鹤、寿桃、石榴、桂花、鱼等吉祥物组合在一起,利用谐音和象征手法,为自己和他人祈福、进禄、增寿、添喜、招财,出现了瑞鼠祈祥、灵鼠闹春、福鼠临门等题材。黄陵县文化馆收藏的《老鼠吃白菜》,白菜谐音“百财”,鼠谐音“富”,寓意财富兴旺。陕北剪纸则有鼠吹唢呐、鼠敲腰鼓、鼠扭秧歌、鼠提花灯等鼠文化剪纸,反映出时代的新气象。

马上就进入农历的庚子年了。中国邮政发行的《庚子年》特种邮票一套2枚,图案分别为子鼠开天和鼠兆丰年。邮票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创作。第一幅图为“子鼠开天”,一只形象可爱的老鼠腾空跳起,抬头望天,奋力咬破混沌,寓意民间传说中的“鼠咬天开”,同时老鼠跳跃的姿态也寓意鼠年生活节节高;第二幅图为“鼠兆丰年”,两只大老鼠带着可爱的小老鼠侧身远望,表情欢喜,身边是寓意丰收的花生,寓意2020年五谷丰登,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也包含鼠到福来的吉祥寓意。


怀念红薯香

    入冬后,我居住的小区里,不时有拉车叫卖红薯的吆喝声。已年近九旬双耳几乎失聪的母亲,不知是怎么听到的,便唠叨着让我买些回来煮了吃,我不敢怠慢,立刻下楼买了一大袋红薯提了回来。

    对上班族来说,晚上的时光是最惬意的,下班后我很利落地把买来的红薯洗净去皮,开始上锅蒸煮,不足半个时辰,厨房里已弥漫着那久违了的淡淡的红薯香,并逐渐向客厅慢慢飘过来。恍惚间,我有了梦幻般地错觉,眼前飘来的仿佛不是红薯的缕缕香味,而是年少时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像是令我难以忘怀的一丝乡愁!

    记得年少时,那时物资极度匮乏,尤其是在我居住的乡下,人人都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每天能填饱肚子已很知足,改善伙食那是过年时才有的奢望。在贫瘠的土地里,其它粮食作物收成很少,倒是易于栽种的红薯年年获得丰收,改革开放前的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正处在相对最困难时期,寻常百姓家也正是靠着这些丰收的红薯,才养活了好几代人,我也是其中之一,至今对红薯心存感念。

    红薯生命力强易于栽种,据说红薯最早传入我国的是明朝时期一位姓陈的商人,从菲律宾几经磨难漂洋过海带回祖国,从此落地生根,才有了我们现在吃的红薯。

    红薯在皖北春夏两季都有种植,不同季节的红薯味道各异。每年春夏时节,乡下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红薯地,为了不影响红薯的收成,怕叶子上的茎蔓扎根争养分,大人们总是隔三差五的手里拿着木棍,对绿油油的红薯茎蔓翻来覆去,看到他们有说有笑的样子,我和小伙伴们也快活地加入其中一起劳作,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捉到一窝小野兔也不算稀罕事,碰巧了还能捡到青杏般大小的野鸡蛋,遇到这样的小幸运,我和小伙伴们能兴奋好几天。

    到了霜降时节,红薯的叶子开始变得紫黑,此时,大人们会把自家小院里的红薯窖修整一新,耐心地等待收获的日子快些到来,也等待着维持全家人一冬生命的希望。过不多久,收获回来的红薯堆满了冬藏的地窖。有了这一窖红薯,全家人的心整个冬天都是踏实的。

    渐渐地寒冷的冬天如期而来。傍晚,一场雪落下,小村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异常安静,只有老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在小村周围环绕。屋内,全家人围炉而坐暖意融融,一边嗅着即将煮熟的红薯香,一边悠闲地等待让人口舌生津的红薯出锅。就这样,在寒冬里居家享受着慢时光所带来的安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我穿上军装走向军营,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个养育我多年的小村庄。之后,那段美好时光也与我渐行渐远了。从此,红薯的味道也成了我永远的乡愁。

    多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变迁,老屋内已物是人非,只有老屋顶上的炊烟以及老屋内飘出的红薯香,刻在记忆里,历久弥新。我赞叹那个年代的人们,物质上在苦难中挣扎,精神上却敢战天斗地!那时的日子虽清贫如洗却苦中有乐。那时的时光总是显得很慢,缓慢地就像蜿蜒流淌千年的涡河水,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但愿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能去除内心的浮躁,把生活的脚步慢下来,安放好自己的灵魂,且行且珍惜拥有的现在和未曾拥有的将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