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杆秤之美;回家过年

(2019-11-29 14:38:38)
分类: 散文随笔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酷爱古典文学的先生曾经这样谆谆教诲:“诗靠吟,词需唱,文要念,联当品。”历经岁月的浸染与艺术的熏陶,使得我从小就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对楹联的鉴赏情有独钟,有两副对联至今仍记忆深刻,其一曰:“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乌龙卧壁,身披万点金星。”其二云:“樱桃小口齿楞楞,吞粗吐细;杨柳纤腰星闪闪,识重知轻。”很显然,这种采用比喻手法创作出来的佳构妙制,其下联的喻体都是木质杆秤。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相关资料显示,在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两千多年来,这种根据杠杆原理制造出来的衡量工具,一直被坐贾行商所使用。别看这种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杆秤貌不惊人,却以传说的优美、工艺的精美、寓意的隽美而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关杆秤发明的传说版本较多,流传最广的当属木质杆秤由太上老君所创(也有说鲁班的,还有说范蠡的)。老君根据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为星点,等分在秤杆之上,每星为一两,每斤即为十六两,成语“半斤八两”亦由此而来。由于福、禄、寿三星排在最后,交易时,如果给足了“星”,则是给人家增添福禄寿;如果缺斤少两,则会使自己减福、损禄、折寿,并且还有一首童谣如此唱曰:“欺人一两去了福,欺人二两无俸禄,欺人三两折阳寿,童叟无欺阴德足。”在民俗中,杆秤还被奉为一种吉祥之物,在许多方面被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譬如在建屋上梁时,要将秤砣悬挂于梁上,讨“称心如意”的口彩;乔迁新居时,要先搬入杆秤,接着是扫帚、畚箕,然后是家具、被褥,这是因为“秤”与“阵”谐音,有“阵”即有伴(同伴)之意,象征人丁兴旺,家业发达;每逢过年时,人们都要用红纸卷贴于杆秤的头上,谓杆秤是财神的转世,可以招财进宝;洞房花烛时,新郎会用杆秤掀起新娘的红盖头,这里的杆秤成了幸福使者的象征。更有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玄妙传说,视杆秤为蛟龙的化身,秤钩是龙嘴,秤纽是龙眼,秤杆是龙身,秤花是龙鳞,每逢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之时,长辈们都要将杆秤悬挂于堂前,祈求神龙护佑,镇邪避灾。

制作杆秤是门十分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划线、钻眼,再到抛光、校验,其间的工序多达20多道,每道工序都相当复杂,必须细心操作,稍有闪失,制作出来的杆秤便会“差之毫厘,失以千里”,结果只能遗憾地以报废告终。在所有的工序中,至关重要是“上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寻找“定盘星”——把“支点”挂在固定架上,秤砣悬于秤杆之间,在空负荷的情况下慢慢移动秤砣,直至秤杆平衡为止,此时秤砣系绳与基线的交点即为“零点”,俗称“定盘星”,作好记号后方可按“大跨”“小跨”“微跨”的顺序依次打孔;如果是盘秤,还要将空秤盘挂上,再按部就班地找出定盘星;只有确定了定盘星,此后的秤星才有了基准,后来人们便把“已经拿定了主意”喻为“做事有了定盘星”;宋朝的朱熹还在《水调歌头·雪月雨相映》中赞道:“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说到“定盘星”,自然而然会让人联想到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那首耳熟能详的《清官谣》:“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伊啊伊儿哟哎——你就是定盘的星。”由物及人,杆秤隽美的寓意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也有精辟的妙喻:“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民间谚语“上下三处是根秤,邻居八家是面镜”“家中有黄金,路上有平秤”“良心是杆秤,称人先称己”等等,无不把杆秤上升到道德理念的高度,成为了思想教化的一种载体;并且这种载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比起板着面孔空洞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木质杆秤终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其优美的传说将广为人知,其精美的工艺会流芳百世,其隽美的寓意能启迪心智……


回家过年
  

  快要过年,带着女儿在小区玩,遇见邻里,问起我哪里过年,我脱口而出,“回家过年”,而她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我是城里人,当然就在这里。”回头,突然感到莫名的幸福,自己还可以回家,老家才是心里真正的家,那才是过年的地方。

  过年就是回家,自小出生的老家是游子永远的年,不管人在何处,每当过年来临,就会放下手中所有的活,唯有一个念头:回家!此时此刻,一年来风里雨里,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化作烟云,卸下肩上的重担,放开心中的哀愁怨恨,放慢脚步,直奔农贸市场与超市。精心挑选特产小吃,恨不得塞满所有的大包小包,此时的行囊实在太小?早早就买好了车票,灌满了油箱,就是为了回家那一刻早早地来到。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就在过年短短几天内有条不紊地自发进行,而且都是笑脸相遇。

  过年就是青砖瓦房的热乎。记忆中的家总是青砖黑瓦,紧凑的泥墙瓦屋里,木柱隔开了厨房、客厅与储藏室,木梯就架在墙壁的一侧,楼上的卧室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通风干爽。屋顶的青瓦似片片鱼鳞,雨落下,犹如丝绸不黏,只闻见雨声阵阵,静卧床间,梦甜酣深。泥墙外面的洞是麻雀的家,一大早,叽叽喳喳就不停呼唤着家人,梦醒,闻见楼下灶台里传来的美味,睁眼,看见后面窗户缈缈青烟从烟囱里飘出,坐起,眼前明亮的窗几外面风景如画。父亲早早生好了火炉,母亲做好了年糕粉干,年幼的孩子们急忙洗好脸,双手端起早餐,围在火炉旁,任凭和煦的阳光洒在脸上,父母亲说,今天不必做作业,原来是过年开始啦。

  过年是母亲的灶台父亲的炕。农忙一歇下,母亲总是就在厨房忙了起来,每次都会准备很多的菜蔬,偶尔也会来几道荤菜。过年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宰杀一只猪,这时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光。不过大部分都是拿去卖了,作为下学期孩子们学费,留下的一小部分过年。父亲点燃了柴灶,母亲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大锅萝卜与毛芋里放上几根骨头、几块猪血,个把小时后扑鼻的香味熏晕了儿时的苦涩。过年的灶台一直没有歇着,拿出整锅的菜,放下满满的粽子,除夕夜里慢慢地炖煮,静候春节来临。旁边的小锅照样忙碌着,母亲先把沙子烧得滚烫,然后倒入花生、瓜子,炒熟的清香就是年的味道。

  过年是福字当头春联飘。家家户户在临近岁末,都会卸下橱柜拿到村口清澈的小溪里洗涮干净,把房屋的角角落落都打扫抹擦一番。大人们买来红纸,仔仔细细地切割成与窗柩一样大小,把事先拟好的春联词句写在纸头,来到集市。老先生前面人头攒动,等候着他落笔生辉。那老花镜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沾过研墨的毛笔在他手里来回自如,不一会儿,一幅幅春联福意自成。发灰的木壁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再挂上一对大红灯笼,喜气映红了众人脸庞。

  过年是啃着瓜子剥花生,围着电视看春晚,搬着凳子看大戏。年货的准备是在下半年红薯收获开始,红薯洗净削皮后部分切成小块煮熟晾晒成薯片,部分搅成糊,然后加点芝麻,刮成薯饼暴晒,待到过年,与瓜子花生一起炒制年货。还有面粉制成的长卷,特费时间,做成后,放在菜油一煎炸,出锅后金黄酥脆,香甜爽口。更费时的还要数炒米糕,先把米加工为粉,加些许白糖香精后调成米团,放在蒸笼里用温火慢慢蒸,待熟后取出做成糕,可以长条形,还可以放在模具里印上各种各样的花草动物与喜字,旁边的大火炉上架着一个铁筛子,糕点放上,反复上下翻动防止烤焦,等恰到好处取出,妙不可言。那一夜,孩子们围着火炉看着精彩绝伦的春晚,时而哼上几句,时而昂天大笑,时而热泪盈眶,长辈们闲聊着当年的辛酸与苦楚。过了这夜,大会堂操场就成了最热闹的去处,大戏轮番登场,长条凳、四方凳、竹椅早早抢占绝佳位置,更多的是站在四周,锣鼓哨笛不绝于耳。整个春节,年货陪伴着大家的嘴角,直到舌尖发红,还是停不下来,那最纯真就数那瓜子与花生的味儿。

  过年就是祭先祖、拜神灵。灶君此时下凡,天地人间灶君为大,她掌控着人们的命脉,非祭拜不可。家家户户都会选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道吉时来祭祀祖宗,土地公公、王母娘娘与在天先辈一道恭请而至,享用人间烟火,摆上鸡鸭鱼猪、酒烟菜蔬,祈佑平安幸福。祠庙道观香火旺盛,神灵庇佑着五谷丰登,先祖呵护着晚辈安康寿禄。这是孝道,更是传承。

  过年就是放鞭炮。每逢大事,鞭炮必不可少,特别是在过年时节,不但祭祀,开门少不了,孩子们更是形影不离。小时候的鞭炮大都为简简单单的圆柱形,外面包上一张红纸,显出喜气,很少一部分包上一张画有龙图案的纸,显示大气。点燃后跃上天空,“嘭啪”两声,裂成两段落地,清脆又热闹。孩子们抢着落地的鞭炮头,一脸兴奋。为了不让鞭炮头不给别人抢走,那年弟弟在放鞭炮时死死捏在手间,手掌炸得血肉模糊。特让伢们高兴的是“千子火炮”,小小的鞭炮数百上千只不等,用火药绳串在一起,一头点着,千发齐响,好不壮观,等到全部爆炸,留下一地红色,孩子们急忙跑上前去,寻找那些还没有炸了小鞭炮,拎着火笼,一个一个边点边扔,欢笑声塞满了小巷小弄。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烟花,色彩斑斓映射那小小村落,鞭炮与年味,少了谁都不完美。

  过年更是走亲访友窜家门。穿新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这是过年时节父母必办的一件大事。今天外婆家,明天姑姑家,后天阿姨处,挑着粉干与粽子,拿着白糖与肌苷,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田野山径,都是过往拜年客。收到红包那是天大的事,当然要交给父母亲,长辈们推了再推,那莫大的五角纸币岂止是钱?那近乎溢出碗的鸡蛋炒肉粉干味道一直甜到当下。没有汽车,连自行车也不多见,去了亲戚家,就住上一宿,细听舅舅的天方夜谭,魔鬼神兽,惊吓了几夜不敢出门,于是,乖乖地呆在外公家,等到开学时候方才回家。直至龙舞元宵,年味道谢。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千里之外不再遥远,青砖瓦房日渐消失,人们不再迷恋于那台春晚,小小的手机填满了所有的精彩。那谢年还在,春联依旧,亲情如故,最有年味的瓜子花生亘古不变,过年的气息就不会变化。即便少了火笼的温暖,城里禁了鞭炮烟火,乡村的年味仍然,文化传承不变,过年的人口大迁移依然,过年就是回家。

  回家真好,过年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爱芦花
后一篇:冬曦如村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