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蝉者诫
(2019-11-16 22:37:06)分类: 散文随笔 |
我突然看见树林里、草丛边,有一闪一闪的手电光和影影绰绰的人形,走近细看,有孩子,也有大人。只见他们一手攥着塑料瓶子,一手拿着手电,好像在树干上寻找着什么。有的还拨开树下的草丛,在那泥土里翻寻着。我好奇地问一个带着小孙子的老人,你们这是在找什么呀,她闪烁其词地说,没有找什么。她的旁边是一个怀抱幼儿的年轻妇女,妇女身后是背着孩子的男人,看来这是全家老幼集体出动的行动。
一路走去,在暗夜里这样神秘鼓捣的人大约有二三十个。我终于忍不住好奇,问江畔纳凉的女子,她说,你不知道呀?他们是在找蝉蛹。他们找那干啥呀?她说,网络上说,蝉蛹高蛋白高营养,油炸了焦黄香脆很好吃的,这几年每年夏天都有人在找蝉蛹,今年找蝉蛹的人好像比往年更多了。
可是,蝉蛹如此微小,能有多少肉可食呢?再说,尽管蝉蛹渺小卑微,她也是正在孕育成长中的生命呀。
其实,蝉从产卵到成蛹变蝉的过程非常不容易,要经过漫长艰难的繁殖生长期。每年的六七月份,是蝉的产卵期,从产卵到若虫(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再钻出地面成为蝉蛹,一直到最后一次脱壳成蝉,爬上树枝大鸣大放,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到两年。有时候,蝉卵直到次年才会孵出幼虫,幼虫在土中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苏醒破土而出。在漫长幽暗的时光里,它们要经历很多次的成长脱壳。看来蝉从产卵到化蝉的过程,比人类“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还要艰难许多。
而且化蛹为蝉,脱壳羽化的过程要十分谨慎小心。蝉蛹通常是在光线暗淡的夜晚,在夜阑人静之时躲在树干上小心翼翼地脱壳。它将蛹的外壳慢慢地解脱,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这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其间,要保持蝉两翅的正常发育,就要避开外界的惊扰。如果蝉在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这只蝉将终身残疾,也许根本无法飞行,也无法发出任何声音。
可见,由于我们人类的贪婪嗜食,不知有多少蝉的生命被轻易地扼杀在摇篮里,又使多少蝉蛹在脱壳成蝉的过程,由于受到惊扰,变成了无法飞行也不能发出声音的残疾蝉。
双翼无法飞行,失去鸣叫天性的蝉还能再叫蝉吗?这样侥幸逃过生死劫的蝉,它短暂的生命因此失去了意义。雄蝉失去鸣叫的功能,就再也无法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而这种欢歌或悲情呐喊,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等一回的深情倾诉与尽情歌唱。蝉类的相聚相会,比一年一度的七夕鹊桥相会,等待和期盼的时间更为长久,更加来之不易。
绝大多数的昆虫,只有一年或更短暂的生活史。一般的蝉也只有3至9年的生活史。然而有些蝉,却能在泥土中蛰伏孕育上10年,有一种蛰伏时间最长的蝉,叫17年蝉。
这些蛰伏孕育了17年的蝉,当它们一旦爬出地面,生命却何其短暂,所有食虫兽都会一拥而上抢食这些脆弱的蝉蛹。大多数蝉蛹命中注定了无法羽化成蝉,没有哪怕是鸣叫一声的机会,就已经葬身食虫兽之腹,长期以来,蝉类完全靠着数量众多的优势,才不至于灭绝。
不知为什么,我对垂钓者没有一丝一毫的厌恶,甚至有点佩服他们耐得住寂寞、能忍耐蚊虫的叮咬,那样从容和专注。也许因为他们垂钓的鱼儿,都是鱼儿自己愿者上钩的缘故,都是因为鱼儿经不住香饵诱惑,都是鱼儿贪婪所致,所谓自作孽不可活。
唯独对那些鬼鬼祟祟的捕蝉者油然产生一种厌恶。蝉是多么弱小的昆虫,它们生命的孕育那么漫长,它们的生命如此脆弱和短暂,经不住暴风骤雨的摧残,经不住食虫兽的侵害,更经不住飞来横祸——人类的肆意捕捉和虐杀。
它们的幼虫刚刚从土层里拱出来,还没有长出翅膀,还不具备丝毫的自卫和逃生的能力,只能束手就擒,被玩弄于人类宽大的手掌和有力的手指间,最后变成人们餐桌上一道赤裸着身体的荤菜。
虞世南有一首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是极有同感。蝉据高枝栉风沐雨,吸风饮露,对其他昆虫无害,与高大威猛的人类更是毫无瓜葛,也并无妨碍,更谈不上有害,为何人类要肆意戕害这些弱小的生物,难道是想以此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为所欲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