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斋号”的魅力

(2019-11-04 10:13:58)
分类: 散文随笔


 


书斋,多为读书人寄心寓志、安妥灵魂之所,单看那些“斋号”,其个性、志趣、人生态度与精神追求,往往尽在其中。

清代藏书家鲍廷博的“知不足斋”,现代学者吕叔湘的“未晚斋”,国学大师王利器的“争朝夕斋”,作家许地山的“面壁斋”,林语堂的“有不为斋”,以及姚雪垠的“无止境斋”等,皆是充满智慧、予人启迪的上乘斋号。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拨动读者的心弦。“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字字如血泣诉,句句如出肺腑,描写归去来后的一切,都是无限的愉悦与美好,来反衬往昔的厌倦、痛苦与绝望。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律谐美,宛如天籁,堪称经典之作。欧阳修对此极为推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陶渊明以“归去来馆”作为书斋名号,显然,其“今是”与“昨非”令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清代姚莹的《十幸斋记》知名度,显然不如陶公等人,但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显其特别的价值。他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幸运的,因而以“幸翁”自名。他说,“生平幸得于天者十事,以名其室而为之辞焉。人生有托,使在荒裔绝域或僻陋之乡,则蠢然没世已耳”。一幸是生在桐城文物之邦;二幸是姚家代有名贤,学问文章,道义宦绩,渊源自有;三幸自己一试得举,一试成进士;四幸方少出仕,周历世事;五幸有林则徐、陶澍、刘鸿翱的三公举荐,天子用之;六幸天子念其劳,为之昭雪;七幸出关,了解了西至喀木,殊方情事,了然可征;八幸全身而退;九幸贫士禄养,不使途穷;十幸有妻偕老,和敬无违,有子虽少,诗礼自好。大有繁华阅尽,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云淡风轻之意。其实,怡然平和的文字里,蕴含的是洞彻世事的大智慧。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当官13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挂冠去职,从此,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皆云,陶渊明之所以义无反顾地“归去”,完全是出于对当时腐朽现实的不满,故特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并以“归去来馆”名之于书斋,尽显其与“昨日”一刀两断的彻底与决绝。

姚莹,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三年中进士,随即任福建平和县知县,办事干练,诛奸抑暴,“所至鸡犬不惊,民无扰攘,风俗一变”。次年,调任龙溪知县,被誉称“闽吏第一”。道光十七年,擢升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

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和总兵达洪阿一起,组织和率领台湾军民五战五捷,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开创了清廷军队第一次打败列强于海上的战例。道光大喜,欣然朱批:“稍纾积忿!”“嘉悦之怀,笔难罄述!”由于投降派的顽固敌视,姚莹被诬为“冒功欺罔”,被革职入狱。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姚莹被贬以同知直隶州知州身份,“发四川效用”。尽管如此,那些“投降派”官员仍未收手,甫至即令其“使乍雅”,“往返六七千里,道经绝漠”,使其受尽折磨。

姚莹暮年辞官回乡,修葺祖宅,并名之曰“十幸斋”。在古代,人们往往以生前显贵、死后哀荣、万众仰视、耀祖光宗为人生最高追求,也被视为最大幸事。可文武兼备、功勋卓著却一路坎坷、饱受委屈的姚莹竟说自己不止幸运,而且大幸,且幸有十焉,不免令人疑惑。其实,倘若切己体察一下,即可廓清一二,所谓的幸,真正能够名实相符的并不多,不少古人似乎都有过,甚至连遭受小人暗算的西出“乍雅”也列入其中,此等胸怀,此等境界,古今中外,几人能与伯仲,又有几人能望其项背。

无论是龙颜大悦,万民拥戴,还是身陷囹圄,蒙冤受难,都被他当作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的人生大幸。雷霆也罢,雨露也罢,皆是历练,皆是上天的恩赐与厚爱。

斋号,真是一扇历史的窗户,洞开的世界既丰富又精彩,特别是那堪称注脚的斋记,让尘封的岁月,穿过千山万水,活灵活现地翩翩走来,无论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还是欧阳修的《非非堂记》,曾国藩的《求阙斋记》,或是姚莹的《十幸斋记》,斋主的内心世界几乎已通体透亮。它是钥匙,是心灵的显微镜,是破译一个既复杂又简单、既狭窄又博大的神秘世界的密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海边遐想
后一篇:享受节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