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霜;诗词中的蝉鸣

(2019-10-31 07:12:29)
分类: 散文随笔

  

  人间草木,菜蔬瓜果,一旦经霜,便由内而外地发生变化,变得内敛、温润、沉稳、朴厚、甘美,看着便让人觉得舒心。

  删繁就简三秋树,树木经霜之后,树的神韵便出来了。

  枫树经霜,枫叶从绿渐渐转赤,枫树便平添了几分神采,引得唐朝诗人杜牧停车观赏,感叹道,霜叶红于二月花。花,乃世人公认的美丽,世间大凡是美好的人物,大都以花譬喻,比如美人如花、白云朵朵之类,红枫比二月的鲜花来得更美,功劳无疑是枫树的经霜,与红枫相类的,还有乌桕、樱花树……樱花树经霜之后,叶子悄然换作殷红,妩媚俏丽,娴雅的在秋风里飘动着,楚楚可人,是五月里无论如何所没有的韵致。

  秋日银杏,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树树金黄,其实,银杏叶黄的时候,节气已过了霜降,季节走到了冬的边缘,没有经霜的银杏叶,是不会平白无故变黄的。

  大自然实在神奇,霜,字面看是雨的相貌,时差温差让它成了比雨更美的模样,它看上去严酷、冷峻,骨子里却是有着济世的热心肠,银杏树经霜之后,有着温暖初冬的华美,与银杏有着一拼的,黄栌算一个。

  一叶知秋,梧桐树经霜后,微黄的阔叶已被秋风收走了,桐籽渐渐地成熟,一嘟嘟挂在苍劲的桐枝上,清夜,月色如银,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白纱般的月光,微风拂过,屋上响起啪啪的声响,如雨,我知道那是桐籽落了,披衣下床,来到院中,看着月光中的梧桐的轮廓,如一张剪影,清简舒朗,虚怀若谷。

  经霜的秋草,已呈赭黄,在寒风簌簌作响,这样的景象,似乎要比远芳侵古道,更具人生况味,让人联想到辛弃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悲怆,联想到范仲淹的塞下秋来,羌管悠悠霜满地的苍凉,想到长空雁阵的旷远……

  果蔬之中,青菜经霜后,口感变糯了,少了春夏的淡淡的酸苦,多了些许的甘美,大白菜经霜之后,开始抱心生长,大白菜不禁过寒霜冻一冻,就无法储藏,夏天的大白菜,放上两天都会发黑变坏,就是因为没有机会经过霜冻,山芋、萝卜等等,无不如此,山芋、萝卜想要窖藏,必须要经霜之后,柿子不经霜,青涩硬艮,经过霜打,色红如灯,汁肉软怡。

  水瘦山寒,便是大自然的景致,若不经霜,味道也会大打折扣,经霜,意味去掉浮华,夸张,虚佞、狂妄、伪饰,而变得简约、沉实、稳重、谦和、本真。夏虫不可以语冰。经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物犹如此,人也应如是。

  人也是要经霜的,人生不能太过顺利,就像一马平川的平原,一览无余,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人不经历一些坎坷,曲折,挫折,不足以谈人生。尤其是现在,小孩子被家长宠着,要星星不给月亮,真可谓是温室中的花朵,不能受过半点波折,许多孩子因家长的一句高声大话,便会离家出走,因不能满足一己之私,撒泼打滚,考试没考好,便寻死觅活,怀疑人生,凡此种种,皆因没有世事风雨的洗练。

  过去,曾有过这么一句话,要做严寒中的松柏,不做温室中的花朵,时过境迁,而今,这句话好像已过时,家庭条件好了,凭什么要让孩子吃苦,有些家长认为,爸妈吃苦打拼就是为了孩子以后不再吃苦,以为这就是爱,这一观点,表面上看,无可厚非,细究起来,远不是那回事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而不是活在你的背影里。

  大凡历经沧桑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气定神闲,为人处世,举重若轻,而那些生活在“春天”的人,就像不能经霜的茄子,但凡有风吹草动,就蔫了。


诗词中的蝉鸣

夏季是蝉的天下,特别是午后,蝉鸣一浪盖过一浪,顿感“爽籁发而清风生”心情总格外悠闲和舒畅。走在林荫巷里,蝉就躲在夹道的树丛里“鸣锣开道”。寻得一处蝉鸣悄然上前,还距一米远,它“吱”一声,喷我一脸蝉尿而去。还是诗中的小牧童聪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到诗,蝉在我国文人雅士的笔杆上,可谓吟唱了数千年。在最早的诗歌总集里,它因地域之别而美名各异。如《诗经·豳风·七月》篇“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诗经·小雅·小弁》篇“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在此蝉为蜩;《诗经·大雅·荡》篇“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在此蝉为螗;《诗经·卫风·硕人》篇“螓首蛾眉,美目盼兮”,在此蝉为螓。它还因时代不同而叫法不一,《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时蝉称蟪蛄;西汉牧乘《柳赋》“蜩螗万响,蜘蛛吐丝”,此时蝉称蜩螗;南朝谢惠连《捣衣》“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肃”,此时蝉称寒螀。可见在雅风古韵中,蝉的前世今生,无不充满着传奇色彩。

要说唐诗中的蝉,多在寂寞中报秋。从初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到白居易“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再到元稹“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直至晚唐李商隐“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这些看似轻快的诗句,隐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暗带着诗人的失意和孤愁,使得蝉多添了一丝沧桑与悲壮。

蝉作为一种昆虫,不食五谷,不吃杂物,餐风饮露,栖身高界,破尘泥而披明衣;作为一种意象,借蝉咏怀,托物言志,反映审美情趣,表达世人清新高洁的生活境界。如唐太宗在《赋得弱柳鸣秋蝉》中云“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来表达江山稳固后的安逸和恬淡。要说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当数初唐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人蝉互寓的境界,流露出高尚情操。

生活中的蝉,总给人一种清闲惬意的感觉。这让我遥想到童年,安静的午后,大人们都已安睡,小孩们举着用竹子做的长罩子,满树捕蝉。有的蝉很聪明,当罩子慢慢推近时,它就停住了叫声,然后顺着树干上下挪动躲开,要是再靠近一点它就飞了。除非像打蚊子一样,猛地拍过去,它再逃就钻进网兜里了。然后我总是很奇怪地端详着,一根头发状的细喙,是如何扎进坚硬的树干吸取养分的呢?

有人说蝉是害虫,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吸一点津液对树是微不足道的,我更愿意把它美化成餐风饮露的高雅之士。曹植的《蝉赋》:“惟乎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中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不免感慨,原来蝉在子健笔下如君子般高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提到,蝉需30天才完成蝉蜕。以我儿时的记忆,它是乘着暮色爬上树干,经过一夜的脱皮,到天亮钻出来一个由青绿到浅黄的嫩蝉来。起初它还不能飞,到了上午翅膀就硬了,变成黑色,叫声也高亢嘹亮。静心听蝉,虽嘈杂亦有序。每声蝉叫的时间,大概2分钟,且中间停歇较长,约5分钟。有研究表明,一般温度超过25度,蝉就开始鸣叫,且随气温的升高而加快频率。有句谚语说得好——知了鸣,天放晴,大树小树挂银铃。这些家伙像心照不宣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点儿也不让人插话。可谓“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庄子·秋水》云:“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不禁引人喟叹,蝉不过一秋,人不过一世。一秋虽短,蝉可尽鸣其声;一世虽长,但难留吾名。可见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碌碌无为,蹉跎尘世者,终沦庸人也!佛家以禅参蝉而化名“知了”,物换星移几度秋,世人何曾知了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