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2019-10-16 18:40:28)
|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
|
|
|
如今是个触屏的电子时代,可传统的纸质书的阅读,似乎还必不可少。在“世界读书日”谈论读书,很合风景。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金钱、荣誉、地位?好像都不是。实际上,读书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通过书来发现世界,发现生活,发现人生。
那我们为什么不读书了?因为浮躁。为什么浮躁?因为焦虑。为什么焦虑?因为危机感。危机感来自就业、住房、贫富差距、婚姻等等。最后还要加上一条“信任危机”。好像身边随时会爆发危机,让人感到不安。所以,我们就开始不读书,或少读书了,因为读书给我们的诱惑实在太少了。
现在反问一下,我们不读书了,是不是以上的因素造成的呢?我说,不是。主要的原因是丢失了读书习惯、麻木了探索本能、放弃了读书快乐。当你花费几十元买电影票时,想到浮躁、焦虑、危机感了吗?当你买数千元的机票去旅游时,想到浮躁、焦虑、危机感了吗?为什么捧起一本薄薄的书时,这些理由就全来了?因为读书实在不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了。但作为一个资深的读书人,我却本能地认为读书还有几点好处。
读书能让人安静,减少浮躁。心静则目明,内心的平静会带来思维的深刻。因此,读书不仅仅是在倾听作者的故事、作者的独白。最可贵的,是在向作者学习一种生活的艺术,即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温润的心态,拨开烦恼的迷雾去发现美、感受美。当我们从浩瀚的文字中,认识到自身既渺小又伟大,那么读书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更为豁达的心胸,更加平和的心态,以及一种自我批评和自我发展的动能。
读书能开阔眼界,增强修养。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放下文明和强国等大道理不谈,单就个人来说,读书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丰富我们的阅历。通过读书,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探究历史的真相;通过读书,我们分享他人的感受,体味人间的苦乐。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穿越历史去和古人对话;一本好书,也可以指引我们跨越时空预知未来。
读书能寻找智慧,创新思路。有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力量,也可以从书中获得抚慰;贫穷的人可以在书中看到希望,富有的人则从书中读到责任。如果养成了一个爱书、释书、疑书,多向思维、触类旁通的习惯,就会像读书一样读生活,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
当然,让读书成为种习惯,需要自我改变,也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氛围。我们需要更多的图书馆、更多的阅读空间、更便捷的取阅手段,只有当我们真正体会了阅读的乐趣,而书籍又唾手可得时,我们才能做到:书香随身,书香随心。
|
读书与养生
|
|
|
|
季羡林先生曾谦虚地说他愿意加入“爱书如命的人”的行列。后生如我辈学识浅陋,终生孜孜以求亦不能望那些坐拥书城的大师的项背,但那爱好的确是真的,即爱读书。工作之余,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前,面对窗外绿树翠竹,花香鸟语,仔细品味书中的精美。那种在书中览胜的惬意,实在是美妙和不可多得的。许多人恐怕意识不到,这种心态和心境,提高了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从心理上增强了抵抗疾病的能力。
人类的疾病,大体可分为生理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两类。“书者,舒也。”读书可以调节人的心态,对心理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是确切的。书的体积虽小,却容纳万千气象。与书交朋友,进入书中的角色,灵魂与书籍交融在一起,就会达到忘我、忘物的境界,任何烦恼、不快、牢骚、无奈都会云消雾散的。读书时不管体验到的是美还是丑,是乐还是苦,是善还是邪,是真还是假,都会让你感受到生命的跌宕多姿,仿佛步入到一个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新天地。书中的喜怒哀乐起到调节情绪、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心理理疗作用。
书犹丹药也,多读之可以养性。好书是一剂良药,可以排遣你许许多多的寂寞和忧伤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抚平你躁动不安的心。佛说:“人一生下来,就注定在世俗中经受考验,在浮躁中经历锻造,在矛盾中磨砺坚韧。”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中,要想保持不疑不惑、不愠不怒、不急不躁,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读书中历练心性,修养心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摒弃“井底之蛙”的狭隘偏见,远离“年少轻狂”的鲁莽冲动,少一些“小肚鸡肠”的市井蜚语,无论身处喧嚣中,还是人在浮沉中,都能保持独有的镇定和宁静。
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都爱读书,像孔子、陆游、巴甫洛夫、萧伯纳、马寅初、巴金、冰心等,他们不仅把读书作为获得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把读书作为养生的方法之一,从而得到了健康长寿。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显然是其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南宋诗人陆游,享年85岁,其长寿秘诀有一条是嗜书如命,他“饮水读书贫亦乐”,以读书舒心养性,寻求乐趣。现代医学充分证明了文化修养与延年益寿的密切关系。勤于读书的人,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带动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人的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因此,欲想益寿延年,除了注意补充营养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读书。陆游有诗云:“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愈。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陆老夫子不仅骑马背囊施药处方,而且也推崇语言文字祛病健身的自然疗法,真可谓经验之谈。
有道是:“开卷有益”,读书纵然不治病,也能健身延寿,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