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2019-10-01 09:08:05)
在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北周宇文护在此地始建鹳雀楼,其楼因时有鹳雀栖于上而得名。唐朝李瀚有《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千百年前,未至而立之年的王之涣因被人诬谤,一怒之下拂衣去官,遂游青山,裂黄绶。在他35岁时,借着酒意,赶在了日落之前登上了鹳雀楼。彼时黄河的水很大,直要逼近楼下,中条山显得雄壮逶迤。王之涣是有豪情的,他时常击剑悲歌。试想,登楼他一定是心怀激动的,层层更上,大河远去,落日西照,爱惜羽毛的鹳雀独立楼上,如此情景怎不添了豪情,何况他是个诗人。
盛唐精神的本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入世思想,社会风貌处处彰显着进取包容。读书人渴望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取功名,建立功业。纵使仕途坎坷亦在隐居中韬晦保身,以求来日能兼济天下。王之涣的内心深处亦当如此,他何尝不想兼济天下?面对大河落日,他心中不免激荡起盛唐文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向上的入世情怀,雄壮地写下了这千古绝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传诵千年,历久弥新。
蒲州,本是兵家必争地。元初之际,鹳雀楼在一场大战中焚于烈火,从此黄河变得孤单。河道摆动淹没了鹳雀楼的故址,鹳雀亦在辽阔的河岸边怅然若失,没了栖居之地。可楼的名气太大了,终有重塑之时。
凑巧,我亦赶在了落日之前登上了鹳雀楼。每更上一层,眼中的景象就愈开阔,可我没有济世之才,也写不出那样的诗句,徒添悲伤不如思接前贤。王之涣的塑像就立在楼角,他正在远望大河奋笔疾书,内容一定还是那首诗。我想起了多年前的小故事,一个地方官员向一位长者求字,那长者便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后两句,言:你做官,当细悟此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人是得有点豪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