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鹳雀楼

(2019-10-01 09:08:05)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公元557-571年)宇文护造。"唐朝李瀚有《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唐世诸公多有题咏。历宋至金明昌时尚存。有河中府录事李逵书楼额。"元代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公元1272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戌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旧志云:"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   


    东出潼关,过了黄河就是晋地。潼关本是重地,河岸边的小镇名字赫然叫着秦东,彼岸风陵早已无渡,鹳雀楼还在黄河岸边。登斯楼也,萦绕于心间的只能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

  在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北周宇文护在此地始建鹳雀楼,其楼因时有鹳雀栖于上而得名。唐朝李瀚有《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千百年前,未至而立之年的王之涣因被人诬谤,一怒之下拂衣去官,遂游青山,裂黄绶。在他35岁时,借着酒意,赶在了日落之前登上了鹳雀楼。彼时黄河的水很大,直要逼近楼下,中条山显得雄壮逶迤。王之涣是有豪情的,他时常击剑悲歌。试想,登楼他一定是心怀激动的,层层更上,大河远去,落日西照,爱惜羽毛的鹳雀独立楼上,如此情景怎不添了豪情,何况他是个诗人。

  盛唐精神的本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入世思想,社会风貌处处彰显着进取包容。读书人渴望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取功名,建立功业。纵使仕途坎坷亦在隐居中韬晦保身,以求来日能兼济天下。王之涣的内心深处亦当如此,他何尝不想兼济天下?面对大河落日,他心中不免激荡起盛唐文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向上的入世情怀,雄壮地写下了这千古绝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传诵千年,历久弥新。

  蒲州,本是兵家必争地。元初之际,鹳雀楼在一场大战中焚于烈火,从此黄河变得孤单。河道摆动淹没了鹳雀楼的故址,鹳雀亦在辽阔的河岸边怅然若失,没了栖居之地。可楼的名气太大了,终有重塑之时。

  凑巧,我亦赶在了落日之前登上了鹳雀楼。每更上一层,眼中的景象就愈开阔,可我没有济世之才,也写不出那样的诗句,徒添悲伤不如思接前贤。王之涣的塑像就立在楼角,他正在远望大河奋笔疾书,内容一定还是那首诗。我想起了多年前的小故事,一个地方官员向一位长者求字,那长者便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后两句,言:你做官,当细悟此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人是得有点豪气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