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最好的陪伴者
(2019-10-01 08:52:11)
小时候,在母亲的怀抱里安然入眠,我们觉得很安全;长大后,找到一个能挣钱的好伴侣,我们觉得很安全;年老后,看着儿孙事业有成,我们觉得很安全。有了这些安全感,我们就能够安心做事,也能较平和地与人沟通。对女人来说,安全感尤为重要。当我们询问一些女人爱上对方的理由时,她们往往会羞涩地回答:“我觉得跟他在一起,特别有安全感。”一直以来,很多人深受安全感困扰,为自己没有安全感这件事感到自责,而安全感往往是藉由与亲近的人相处,一次又一次的经验累积而来的一种对人和世界的相信。
心理咨询师吴姵莹认为,我们大多数人生来孤单,在这世上却要学着合群,也要学会独立。我们很难找到完美的人陪伴我们,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左右。我们总是将这种陪伴的需求向外投放,不断寻找一个适当的人,却因为他人的不够好,我们内在感觉失落,甚至愤怒,开始对他人、世界乃至自己失望。我们不由得相信,也许自己就是那个不值得被爱、被珍惜的人,否则怎么会一个人都找不到。其实,我们都没有被教会,自己才是一直陪着自己的那个人,只有做自己最好的陪伴者,找回安全感,才能遇见那个完美的自己。
生活不会一路平稳,有时即便是生活经历改变,也会考验我们的安全感以及自身的情绪稳定度,只有想办法对自己的情绪和安全感抽丝剥茧,能对自己的不安给予理解、支持和陪伴,成为自己稳定的后盾,才能成为自己永恒的支持者。吴姵莹最新出版的《认知的重建》分为“安全感的重建”“阻碍认知升级的根源”等五部分,带我们回顾过往,对重要事情进行解读,与自我进行对话,看见旧有否定与批判等负面自我认知的内在模式,打破固化认知,修正认知偏差,建立全新的认知。
让我们受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内在的认知方式。譬如觉得愤怒是让人羞愧的,习惯通过转移注意力逃避情绪等。这些固化认知在早年形成,影响我们的生活,致使我们变得脆弱、胆怯和情绪化。我们必须重塑认知,从根本上找出错误认知的来源,从思想和行为上双管齐下。作者结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要求我们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梳理重建:一是对过往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找到认知缺陷;二是与自己理性对话,锁定影响你的心理机制;三是分析实践,从思想和行为上双管齐下,修正认知模式;四是重塑认知,认识自己与他人,让新的认知成为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完整的安全感,安全感唯有靠自己给予。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在于对安全感的探索与巩固。作者指出,我们之所以缺乏安全感,实则是身上有个“内在大人”,它不断地制造害怕情绪、罪恶感和无助感,让我们充满压力。因此,我们必须解放自己,打造新的“内在大人”,逐渐创造新的自我认知,将负面的自己调整为稳定且够好的自己,这样就能为自己带来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