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修身
(2019-07-26 10:52:22)分类: 读书 |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把互联网阅读当作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话,那么书斋里就是古代的生活方式。前者是喧嚣的,后者是寂寞的;前者闹,后者静。对于我来说,传统的阅读方式总有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因此,我几乎不接受除了书本之外的其他阅读方式。有时候翻阅报纸和浏览互联网,也就限于一些豆腐块新闻和个别“时髦”话题。尽管都是阅读,但一种是隔着一层屏幕的互联网,一种是亲密接触的纸本,孰优孰劣,那种微妙的感受只有阅读者本人才能心有体会。
大书法家赵孟頫曾作《四时读书乐》一诗,颇得读书真味,其中《秋》诗云:“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把读书清静无为之境概括得很是到位。其诗意境界之美,参破内容无非“寂寞”二字。当然,这里所谓的“寂寞”,不是指孤独无助,而应该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周易·系辞上》)。读书是修身,有如参悟,非“无思”“无为”不能达真境界。乃自作诗一首以表达个人情绪:人生读书须寂寞,风来作伴雨同声。纸中自有乾坤在,何愁寂寞无人陪。
古人读书,素来有明确之目的:从大的方面讲,行经世济用之道,所谓“学而优则仕”“必求读书而有用”是也;退一步讲,明修身明德之理,所谓“以涵养为正”是也,或“著书立说”以启后人。概括起来,无非言“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主要讲做人,立功主要讲做事,立言主要讲做学问。所以古人读书讲求修身济世,不读无用之书。相对而言,现代人读书较为随意、松散。今天,有一部分人读书不过是为了消遣,打发无聊的时光,抑或寻找一些心理上的慰藉。所以他们所读之书通常是通俗类作品,如畅销书、网络小说、碎片文学和“心理鸡汤”。
曾经,我读书也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的,有一段时间几乎只读哲学、文艺理论类作品,有一段时间专注于读传记,有一段时间又喜欢读诗,有一段时间为了写《作为治疗的文学》一书,文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乃至医学方面的书读得多一些……可以说近二十年来,我基本上都是处于“乱”读书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造成的;另一方面读文(包含艺术)、史、哲之外的其他学科作品,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因为此便不知不觉读了许多“杂书”。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归纳了读书的三种境界。第一层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境讲寻找方向、明确目标;第二境讲甘于寂寞、坚持不懈;第三境讲豁然贯通、水到渠成。从痛苦到愉悦,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本着“无思”“无为”的读书观念,最终才能收获应有的“待遇”。而互联网阅读的最大特点是“大众化”和“碎片化”,要经历这三种“境界”是很困难的。
我是那种喜欢一整天都待在书房里的人,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宅。当然,并非说我对读书有多痴迷,我只是喜欢呆在书堆里的那种感觉,即便只是对着书架上的书发呆,亦能体验到一种莫名的快感。这种快感随着收藏的书籍的增多愈发明显,并时常把我从“当代”的喧嚣中解放出来,甚至能感觉灵魂出游,从“这里”走回到很远很远的那个静谧的古代,与世间生灵同呼吸。这时候,拥有一个本雅明式的渴望——拥有一个图书馆的内在需要——是多么美妙!
我生性喜欢种花养草。我的书房是连着阳台的,阳台上放了不少大盆小罐,任意生长着一些植物,不求名贵,但求赏心悦目。
人们常说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头悬梁,锥刺股”,疼痛时时袭心头,能快乐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三更半夜被逼起来读书,能快乐吗?“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袁枚《寒夜》),寒风凛冽之夜读书,能快乐吗?……可见,读书不仅不容易获得快乐,甚至可以说是一件苦差事。那么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原来读书也是有乐趣的,乐在何处?赵孟頫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精神的升华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际遇,更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