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口老井

(2019-06-28 21:33:01)
分类: 旧事窗

  我记事起,村头田畈间镶着的老井,依然是全村30多户倚山而居的人家唯一的生活饮水源。这口老井的生命力极强,不用刻意去呵护它,只要没人去践踏它,它就源源不断地渗出清澈井水。

这口深超5米、上口直径约0.8米的老井,井沿是手工开凿的条石相砌并爬满青苔,通向水井的是一条被脚磨成玉般光滑的青石板路。村里几位80多岁的老辈人说,他爷爷的爷爷也是吃着这口井水长大的。正因有这口历史悠久、久旱不涸的井,才使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多了几许神秘与妩媚。

那时,家家备有水缸、水桶、木盆、瓷灌或塑料盆等,人人每天都要与这口老井打交道。刚会走路时,常尾随父母去挑水。由此,这口井从小便深深地烙于我心间。最初,我总战战兢兢地走近井沿,探着身子往下看,井幽深深,那清冽明亮的水中晃动着蓝天、晃动着人影,似乎要把自己拉下去,看了直晕眩。七八岁时,跟哥哥抬水,胆子渐大,哥哥拎着小铁桶去打水,因力气小,我只等贴着井沿的绳子快至井口才出把力往上拉,那桶碰着井壁叮叮咣咣地响,晃到上面早只剩下半桶水。趁哥哥再次打水间隙,我就趴在井栏上,井水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我的小脸,扯着嗓子喊自己的名字,嗡嗡的声音在井中回响,分外有趣。

被岁月风霜浸染厚实的古井,平日里是寂寞的。一到春夏之交的汛期、酷暑和过年,老井旁便热闹起来。清楚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春夏之交的主汛期,尽管老井有石条砌成“保护圈”,但水始终浑浊不堪,挑回家都需要用明矾沉淀才变“清澈”;而高温少雨的夏天,随着山林干枯、河塘见底,小溪、田间沟渠断流,老井的水源很快捉襟见肘。老乡们常常半夜起来排队守于老井旁“打水”,往往连井底泥沙也一并运回家,经多次过滤、长时间沉淀,方可饮用。过年期间老井的异常热闹源于家乡独特的过年风俗,吃年夜饭后到农历正月初二清晨开门前,家家户户水缸里不进生水也不往倒水。因此,每年的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前,古井旁便率先演绎“抢”备这份“独特年货”的大戏:通往大井的青石板路上铁皮桶、木桶争相斗艳,“哐啷”“咕咚”的打水声不绝于耳,“吱呀”“吱呀”的担水声像庆贺春节所奏的交响乐弥满山村。我恍惚觉得,山民春节的快乐就像那口古井的水,一担清流的水就能使乡亲们的年过得满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美三月天
后一篇:夏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