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麦子熟了

(2019-06-17 17:11:43)
分类: 散文随笔


  

  节令到了,小麦黄了,布谷鸟叫了又叫,农民们为忙碌的麦收做好了一切准备。

  俗话说:“麦熟一晌,蚕老一时。龙口夺粮,绣娘送汤。”农民们第一要准备的就是收麦的工具,像木锨、杈菝、木耙、大扫帚、镰刀等只要是夏收所需要一样都不能少。勤俭节约习惯了的老农民把上一年的使用农具从老屋里翻出来,左捣腾右揣摩,重新修理一番。实在不能修理就到集上去买新的,这个时节乡村总是要逢会,叫作“杈菝、扫帚会”。会集上,处处摆着琳琅满目的农具。人们把农具掂到手里试了又试,看了又看,挑的非常仔细,有时还拿个架式,用个姿势,看顺手不顺手。如果挑到称心如意的农具,总是憨厚的笑笑,像一位战士得到一枝新式武器,喜悦之情喜于言表。

  民间传说“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昨天才略微挂黄的麦子,一夜之间热风,就熟透了。天还没亮,农民们便握着早就磨了又磨地那把飞快闪亮的镰刀,肩上扛着麦绳来到麦田。麦地里人影绰绰,只听见“嚓嚓”的割麦声。人们弯着腰,一个撵着一个地挥舞着镰刀,谁也不顾的说话。当太阳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露出晚起的红脸,老人和孩子们提着篮,端着罐往田间地头送来早饭和水时,麦地里一捆捆的麦个子像整装待发的战士,顺着麦垄排成长长的队伍了。

  割麦子是夏收时比较累的农活。当时父亲在外地上班。割麦子的任务就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母亲很能干,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母亲割麦时的身影。她的腰身朝着一垄垄的麦穗弯下去,一手揽过一把麦子,一手挥起磨得闪亮的镰刀,伸展胳膊刷刷地划着优美的弧线。像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又像奏响了一曲钢琴独奏曲。割麦也有快活的事,有时在麦田会突然窜出一只才会蹦跳的小野兔子。这边有人撵,那边也有人堵,妈妈用草帽逮住了小野兔,麦田里刹那间一片欢腾。偶尔还会在麦田里发现才长出几片叶子小桃树或小杏树,惹得小朋友兴高采烈,小心翼翼地挖出来,根上捂上一团泥土,移到自己家的院子里。

  割光一块地麦子后,母亲把麦子打成捆,然后装车,拉向打麦场。如果说割麦是比较累的活,那拉麦就是最累的活,刚割罢麦子田地里很松软,拉麦子的架子车装得又很高,所以拉起来很沉,要过田埂和路口那就更困难了。那时我就在后面帮着推车,母亲高兴就说:“轻快了许多。”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麦子进了场,先得把麦捆子垛起来,然后一场一场地打。打场要先晒场,然后把麦捆子摊开让太阳晒干,晒一会再翻一次。中午十二点左右,开始碾场。几个强壮的劳力赶着骡马拉起石碾一起上阵,只见他们左手牵着牲口缰绳,右手举一把长鞭,不时在空中甩几下,发出叭叭的响声,令围观的人们羡慕不已。等到麦秸渐渐轧碎。麦粒完全从麦秆上脱落出来,就碾好了,然后起场。用木杈把麦秸杈去,再用耙子搂去那长麦秸秆,把剩下的麦糠麦粒子,堆在顺风的场院里,就可以扬场了。扬场是个技术活,一般由村里的老把式执木锨。爷爷就很在行,只见他满满地铲上一锨,随风斜向上抛去,风把麦糠吹得远远的,金黄色的麦粒却像金珠在上风头沙沙地落下来,一会地功夫就堆起了一堆小金山,金光闪闪的麦粒,黄中带着异彩。看着就让人高兴。

  打场也有麻烦的时候,有时刚把麦秆摊开,天有不测风云,又要下雨了,这个时候男女老少齐参战,将赶紧摊好的麦秆重新垛起来,用塑料布盖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电影里,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就有这样的镜头。

  那个年代打麦很慢,一场场地打,光收麦就得将近一个月,终于将最后的麦子颗粒归仓。于是,麦收进入了最后一道工序“垛麦秸垛”。人们将碾碎的麦秸堆成山一样高的麦秸垛,慢慢的喂牲口。垛麦垛也是农村庆祝丰收的时候。要蒸上白馍馍,炸上油饼,熬上猪肉蒜心粉条大锅菜,让大家大吃一顿,到此时一年一度的麦收才完全谢幕。村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地告别让他们说笑兴奋地打麦场。

  现在,麦场用上联合收割机,全部信息智能现代化。一个麦季仅用几天的时间就够了。麦场已成为历史,石碾、镰刀等农具进入了博物馆,但是关于麦收的记忆,却让我们难以忘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人生如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