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麦子黄;麦浪,心灵的故乡
(2019-06-14 20:15:01)分类: 散文随笔 |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追源溯本,端午节是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日子。如此隆重且经年不衰地纪念屈原,并不在于他是楚国的一个官员,更重要的,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中传递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担忧的伟大情操,受到历代人的景仰。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众多文化人眼里,包括在我心中,始终是一个文人的节日。
在我的故乡,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一定要出去踏青的。斯时凌晨,天还未亮,人们便早早地结伴到江边踏青去了,还会采些艾蒿、野花、青草回来。说来这一天的早市尤为热闹,人头攒动,擦肩摩踵,卖五粉线,卖葫芦,卖鲜花,卖小笤帚的小贩比比皆是。其间更有各样的风味小吃招徕顾客。踏青回到家后,记得母亲会用艾蒿水煮鸡蛋给儿女们吃,又让孩子们用艾蒿水洗脸洗手,还将孩子们采来的青草铺在地板上。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母亲照例将一束艾蒿悬挂于门之上,以为避邪;母亲还会将五彩丝线系在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踝上。说起来,中国古代就崇敬五色,视五色为吉祥色。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民俗云,凡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母亲给我们系五彩线时,事先特别告诉小孩子禁忌开口说话,并叮嘱五色线不可随意扯断或者丢弃,只有到了夏季的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才可将其抛到河中。将五色线扔到河里,意思是让河水将瘟疫和疾病一块儿冲走,由此保小孩子的安康。
到了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我照例要找出屈子的《天问》并高声诵读:“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以示景仰,以示愐怀,也含有自家反省检讨之意。
我也常在端午节到乡下去走一走。乡下的端午节在我的心里其节日气氛更浓,更淳朴。无论是人们的心情,无论是香火鼎盛的庙会,也无论是纯粹农家风格的小吃,总是让人心醉陶然,胸怀古风。那一夕,我与乡党踏青时,忽见有大雁从草丛中惊飞而起,仔细近前察看,竟发现了一窝大雁蛋。大家喜喜地欣赏了这一窝硕实漂亮的大雁蛋后,便悄悄地离去了。是啊,用不了多久,又会有十几只雏雁飞翔在这自由的原野之上了。这样的端午真是吉样、幸福啊。
|
|||||
我们家乡的杏叫麦黄杏,意思是麦子黄的时候,杏儿就熟了。
我家的隔壁有一位老奶奶,满脸的皱纹,银白的头发,我也不知道她有多大年纪,只觉得从我记事起,她就是那个样子,十几年过去,直到去世也还是那个样子。我们都叫她柱子奶,听说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早亡了,只剩一个女儿又远嫁他方,所以,偌大一个院子只有她一个人居住。 柱子奶家里有一棵麦黄杏。 柱子奶家的杏树不高,杏子熟的时候,满树的杏把枝条都压弯了,下面的杏几乎触到了地面。那是个缺吃少喝的年代,更别说水果了。透过院墙的杏黄澄澄的,毫不费力地勾出了我们肚子里的馋虫,每次路过柱子奶家门前,我们的口水总是禁不住地流出来。柱子奶家的院墙不高,两个小伙伴搭人梯就能轻易翻过去,就是被发现了,柱子奶是小脚,绝对撵不上我们。其实,我们早就想去偷杏了,只是柱子奶看得严,杏子不熟不好吃,我们就是偷来了也大多扔掉了。杏子熟了就不一样了,我们往年都吃过柱子奶的杏,那味道又脆又甜,还带有一丝酸味,咬一口满嘴生津,在炎热的夏季是再好不过的水果了。但这时,柱子奶看得更严了,她每天不睡觉,拿着拐棍坐在树下,我们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个个都急得像孙猴子一样抓耳挠腮,望杏兴叹。 收麦子讲究抢收抢种,是大忙季节,天气又热得像火烤一样。柱子奶看到有拉麦车从门前经过,就挎上早已准备好的竹篮子,颤巍巍地挑选先熟的杏摘下来,到厨房里洗净,再放到路边柳树下的石头上,让过往的村民品尝。看她年纪那么大,有些人不好意思吃。柱子奶就说:“吃吧!我平时没少得到大家伙儿的照顾,又是劈柴又是挑水的,做了好吃的还不忘给我送一碗,要不我这孤老婆子早就见阎王了。我这些杏儿就是给大家留的。”于是,拉车的村民就在柳树下歇一会儿,吃上几个杏。看着他们大口吃杏的样子,柱子奶乐得满脸的皱纹像层层花瓣。临走时柱子奶还往他们手里塞上两个,让他们边走边吃。我们跟车的小伙伴也是柱子奶“慰劳”的对象,因为我们平时也大多给柱子奶抬过水、送过饭。 低处的杏摘完了,高处的杏柱子奶就让我们摘。当然,这种活儿非我们这帮“猴子”莫属。杏摘得多了,柱子奶让我们带回去,并让我们给左邻右舍分些。整个收麦季节,就在酸甜可口的杏味中快乐地过完了。 柱子奶去世后,那棵杏树还在,只是没了柱子奶的管护,结的杏少了,但每年麦天,村民们还是有杏吃,并且边吃边回忆着柱子奶的各种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