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书写更加出彩的人生
(2019-05-27 13:14:21)分类: 散文随笔 |
临近五月,神州大地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律动。此时此刻,让我不禁想起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那段话:“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以一日无觉醒。”
“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心有远方,方能风雨兼程。人之伟大,正在于能够醒悟人生价值与意义,时常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觉醒之意识,铸就无悔之青春。青春的底色是爱国,青春的支点是奋斗。不管是吸知识、拔节抽穗的青年学子,夙兴夜寝铸就大国重器的青年专家,还是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的年轻“第一书记”,守卫万家祥和的人民子弟兵、消防队员,只要有一颗爱国赤心、一腔报国热血,总能在与国家梦、人民梦的同频共振中收获精彩人生。新时代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建功立业的舞台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
然而,“觉醒”不会自动到来。对青年人而言,倘若在应该觉醒的年纪没有觉醒,就难免遭遇内心的“苦闷”。今天,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企,一些青年人,或是被房子、车子、票子等压得喘不过气来,常感 人生与梦想之间的“断层”;或是被富足生活、安定环境麻醉了精神,变得满足现状、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或是被“失意人的牢骚话、悲观者的厌世谈、讽刺家的夸张语”干扰,消解了奋斗的意志、
向上的劲头。青春并非完全由年龄来界定,如果思想守旧、精神困顿、心灵迷失,即便年纪轻轻,也可能暮气沉沉。倘若如此,又何以燃旺生命之火,成就不凡人生?
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觉醒”堪称关键变量。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把个人的理想追你求融入国家和民族大事业中,青春的光芒格外闪亮。
觉醒了的青年,就如鲁迅所说:“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即使处于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反之,如果“立在人生的旁边迷迷糊糊、蹉跎度日,难免会虚掷稍纵即逝的青春韶华,最终遗憾一生。不觉醒,不仅难以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青春。
其实,在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向青春致敬的青年。在“鸟比人多的”孤舟小岛上,青年突击队队员奋战在海事工作一线,时刻准备战风斗浪、抢险救援,他们没有一丝怨言;在边陲的“生死路”上,边防官兵守卫在祖国的边境线,常年穿越冰河和雪山进行巡逻,他们笑对万险的地方探索,用背影完成一次次“最美的逆行”,他们总是奋不顾身……是青年,就理当如此:少一些望洋兴叹的徒劳,多一些直挂云帆的勇气;少一些“管我何事”的冷漠,多一些“匹夫有责”的担当。真正把“为什么而活”想明白、想透彻,青年才能奏出雄壮、优美、高亢的青春之歌。
党的十九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一百多年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的发问,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宣言,更是无数爱国者的执着追求。我们时刻要以“不可一日无觉醒”警策自己,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奔跑中书写更加出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