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雨说雨

(2019-05-18 09:37:30)
分类: 散文随笔

 到“谷雨”了,也应景地落了雨。我忍不住琢磨起谷雨和雨了。“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此时春景正盛:“夏燕筑巢,布谷拂羽,紫藤垂香,蔓蔓蔷薇,芍药于阶,酴醾香萝。”民间也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所以牡丹俗称“谷雨花”。

  但在生活中,牡丹的普及度大约是没那么高,达到俯拾皆是的密度,所以没人把谷雨时节下的雨叫“牡丹雨”,倒是有叫“桃花雨”的,毕竟桃花要平民家常得多,街边檐下,处处可见。我平时让孩子背古诗词,但凡遇到什么“桐花万里路”就觉得很容易举例,不像琼花什么的难找实物。说回“谷雨”话题,更有务实人士,认为雨水有利农作物的生长,称它为“报喜雨”。

  之前读《荆楚岁时记》,读得非常慢,为啥?因为我那个版本没有详细的注解。“三时雨”“月额雨”“洗车雨”“豆花雨”“榆英雨”“催禾雨”,别看古人没有卡拉OK、电子游戏、某宝团购,人家的生活也还是情致丰富、细节充沛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所以语词与农事的关联度很大。“豆花雨”自然是豆花开时下的雨,至于春日的“榆荚雨”,夏日的“濯枝雨”“贺嘉雨”,秋日的“催禾雨”,都是为春耕秋收这首四季歌所押的韵脚。还有“十月”的“液雨”,百虫饮此而藏蛰,等于给农作物打药。

  如果不是冬天的冻雨又下得没完,则小小的、舞步细碎的雨,在静心时听也很好。朱光潜的学生,要帮他扫落叶,他说不用,“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日本的庭院,有时要故意装一个铁皮屋顶,以便听雨。这是禅心。但是现在都住在全封闭的高楼,没有瓦屋顶,也没有落叶堆,有时我听见雨打防雨棚的碎声,只觉心躁。

  梅雨季是我喜欢的,空气被雨洗过以后,清新洁净,新绿萌发。雨中的白玉兰,泡桐花,还有小叶女贞,街上台风吹断的梧桐叶梗的味道,都特别好闻。去年家门口还有夜市,有卖花的摊位,黄昏雨停,带孩子散步,会给她看红掌和珠兰,还有茉莉,正是“公式末风微六月凉,帘内珠兰茉莉香”。有时大雨中穿过南邮,光脚在木屐上打滑的时候,会想到“煞风景是大雷雨,博得游人赤脚归”。那是看荷花的人被雨淋了,想想也很美。

  最近几日,在看周作人的闲情文章,突然觉得,江浙文化,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被水气滋养出来的。不仅是因为,书里有很多关于水、乌篷船、清明坐船扫墓、由水路去上学的风物文章,更是文字中一种平淡舒缓、丰腴润泽、低处晕染的水感。我更记得,汪曾祺说过:“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我是写不了泰山的,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格格不入。泰山进不了我的内部,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对于高山,只能仰止。”没有一丝高蹈的慕强之气。

  谷雨和清明的日子里,我总是忍不住去湖边散步回家,空气的气味太好闻了,湿漉漉的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又没饱和到梅雨季节那种捂在身上的黏滞感,路过楼下的紫藤花架时,我总是会想坐一会儿,歇歇脚,也歇歇心和脑子。没有什么,比那种清淡的幽香,更能安抚在尘世中奔走一天的疲惫的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今日谷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