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时的庙会

(2019-04-16 20:09:32)
分类: 散文随笔
儿时的庙会



每年春季,我的家乡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庙会。庙会的由来无从考证,但庙会被渐渐演变成一种物质交流会,却一直渗透在儿时的记忆里,伴随着我成长至今。

儿时的庙会,沿街摆满了供乡人选购的商品,锅碗瓢盆、衣服布匹、犁种耧耙、骡马鞍鞯,只要你想买的,没有买不到的。庙会一般为期三天,尤为到了最后两天,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朝着庙会赶来,有种星桥铁锁开的气势。一时间,喧哗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庙会的上午,人不是很多,人们悠闲悠哉地走在庙会上,有事没事赶下集,买东西不买,不虚度这场庙会,权且也是赶个人气。

庙会到了最高潮的时候,当属下午三点以后,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地穿梭在人群中,就像如今春运的画面。

赶会的人中,女人一般买个锅碗瓢盆、针头线脑;男人们就是买把木锹、镰刀之类的。买下的物品,有扛着的,拎着的,提着的,抱着的,各种形态不一而足。对于小孩子家,在庙会期间,愣着杵在大人跟前,讨个一元两元的,就一溜烟跑到会上,或买个糖人,或买碗凉粉……贪玩的就买把水枪,买顶太阳帽,买副墨镜什么的。回家后,先是全副武装,接着把水枪灌上水,你追我赶地射水玩。不喜欢水枪的,就静静地呆在套圈游戏的地摊前,迟迟不肯离去,见有人套取了一些小玩具,就会动心,不大一会,也会把手里攥着那些发热的钱,交给摆摊的,最后博下自己的运气,若是没有套住心仪的玩具,难免会捶胸顿足,心想还不如买点吃的打下牙祭呢。

过庙会,当然要通知亲戚朋友来赶会,若是亲戚朋友来了,也不能空手来,先是从会上买点麻糖、水煎包送给主人。然后才会在家吃饭吃得心安理得。年长的来赶会,往往会住上几天,因为庙会时,戏院里唱戏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客人留宿,就要提前在戏院放把凳子,让年长的吃完午饭或晚饭,融他们去看戏。那时候偌大的剧院里,几乎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长条凳。有的人担心凳子会挪动,就早早地用镐撅在地上掘出四个小坑,把凳子的四条腿放里面。看戏时,各家找各家的凳子,对号入座就行了。我八岁的时候,老姨就为了看戏,来我家住了两天,暮色四合,她早早就坐在了凳子上,待到锣鼓铿锵时,她却耷拉着头一栽一栽得像是睡着了。后来父亲问她不行就早早回去睡觉,她说,不困,不困,回家就看不到戏了,在这里睡醒了一抬头,眼前就有戏。真是戏里戏外人生啊。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乡人对庙会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已没有更多的需求,庙会上也相应出现了人流稀疏的景象,场面虽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但庙会依然是一道乡村的风景线,更甚的是,庙会佳期与朋友团聚,与亲戚谋面,还是一成不变的传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约会春天
后一篇:凹街茶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