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时代如何学习国学经典

(2019-04-16 18:40:55)
分类: 散文随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深厚的软实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观点新论断,激活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从而将“国学热”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的体现,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基因身份证”。数千年来,尽管多次被外族侵略,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薪火相传,越发兴盛,靠的就是文化。如果没有了文化,这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即使种族肤色没有任何变化,这个民族也已经不存在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之所以是惟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核心就是其文化的连续性。中华民族要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基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国学。国学是中国的古典之学,与之相对的,就是以科学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学术。后者很大程度上是教人向外求的,而国学是教人向内求的。国学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将人培养好了,其他任何事都好办了。如庄子说的“内圣外王”;孔子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等。弄清这个问题之后,才能谈如何去学习。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不要带着功利心学习国学。国学关注人的心性,对滋养心田、陶冶情感,大有益处。常读国学的人身上有种别样的气质,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书卷气”不是为某种功利目的所设置的,但具有这样气质的人,往往“无往而不利”。如王阳明、曾国藩,以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之手,挽帝国大厦于将倾。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读国学在短时间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用,但是它能教我们用心去感受自己,感受世间万物,这就是“无用之用”。

  今天,由于普遍受工具理性的影响,不少人对学习国学有很明确的期待值。很多孩子在学龄前上各种国学班,但后来大部分家长都让孩子放弃了,因为无法为考试加分。很多企业请学者讲国学管理智慧之类的课程,希望听过之后就可以很好地管理企业了。似乎将国学看作一个包治百病的良方了。国学是历代优秀文化的精华,它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这些学问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记录着中国人的精神DNA。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中国人的性格并没有多大变化。我们读经典,就是开阔视野,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性格,传承民族精神。这样的“大用”,哪种学问能够取代?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学习国学核心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国学倡导培养高尚的人格,通过向往圣先贤学习,让自己的性情趋于完美。《论语》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中庸》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提倡先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然后再掌握文化知识。道家以虚寂守静来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干扰,求得心灵宁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说:“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强调君主以德为本,顺天道无为而成功。佛教要求人们在“念”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不让其生长,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去恶从善”“慈悲平等”“自觉觉他”等思想,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的性格。由此可见,重视人格培养是三家的共同之处。

  国学教人有真正的理想,懂得人生真正该追求什么。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说:“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国学不排斥具体的技能,只不过要首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才能做好其他学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国学重在实践。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努力学习,亲身践行,才能有真正的学问可言。国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应当身体力行。大部分人把学国学等同于背国学,是一种误解。

  “知”与“行”是国学中一对重要范畴。“知”,即明辨是非,这已经不易,将其落实到行动上,更为不易。商朝政治家傅说感叹说:“知之非艰,行之惟难。”正因为知易行难,古人一直强调“行”的重要。隋代王通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南宋大儒朱熹说:“致知、力行……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认识正确与否,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南宋理学家张栻说:“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实践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认识越深刻,就越能指引实践发展。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 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对于克服“知”“行”脱节有积极的意义。当前,社会各界“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行为很严重,加强国学修养是克服这一弊病的重要途径。要之,国学讲究坐而论道,更讲究起而践行。学习研究国学,既要做“学者”,更要做“行者”。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学习国学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是,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梁启超说:“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呼唤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下,加强中西文明的交流。所以在尊重自己民族文化,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凝聚国人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同、自觉与自信的基础上,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在传统底色上绘出与时俱进的亮色,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