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精选——青云直上;盛气凌人;
(2019-03-28 05:45:03)分类: 知识窗 |
[典义]
[典实]
事也凑巧,秦昭王派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化装成馆舍的役卒去侍候王稽。王稽问:“魏国有没有贤人,愿意到秦国去做事的?”郑安乎说:“我有个同乡,张禄先生,想求见你,谈论国家政事,因其惹下了人,不敢白天来见。”王稽说:“那就夜里你同他一块来吧!”入夜,郑安平引“张禄”去见王稽。王稽与张禄闲谈间,没等“张禄”把话说完,就说:“果真是个贤人。那好,先生明天就在三亭(今河南尉氏县西南)以南等候我好了!”
王稽把“张禄”带回秦国,推荐给了秦昭王。秦昭王问“张禄”治国方略,治国之道,治政之要,“张禄”引古论今,谈得头头是道。秦昭王一问,“张禄”一答,一连谈了好几天,两人都谈得非常投契,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因此,秦昭王对“张禄”非常喜欢,“张禄”为秦昭王制定了“远交近攻”的谋略,为秦王称霸诸侯出谋划策。“张禄”说:“王不如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王其欲霸,必亲中原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赵皆附,齐心惧矣。齐附而韩、魏两国可虏也。”昭王曰:“吾欲亲魏矣,而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张禄回答说:“举兵伐之。”于是,昭王拜“张禄”为上卿,谋兵伐魏。遂后,又任命“张禄”为秦相国。
魏王听说秦昭王命“张禄”率兵伐魏,慌了手脚,便派议论大夫须贾到秦国去求和。范雎听说魏王派须贾到了秦国。便假装穷困潦倒,身着破烂衣服,步行到馆舍去看须贾。须贾一见范雎,惊讶地说:“范叔一向可好吗?”范雎说:“我得罪了魏齐,逃难到这里,怎么会过得好呢?”须贾又问:“那你在秦国干什么呢?”范雎说:“给人当佣人,勉强混口饭吃。”须贾听后,露出了同情的神色,命人摆上酒菜请范雎入席。他一面给范雎斟酒,一面说:“范叔真没想到,你穷困到这个地步。”说着叫侍从拿来一件绨袍,亲手赠给了范雎。范雎也不客气接了过来。须贾又对范雎说:“实不相瞒,我这次出使秦国是来为魏国请和的。听说秦王对相国张禄十分信任,这事能办成办不成全看他了。你有没有朋友认识这位张禄相国?”范雎说:“我的主人跟他很熟,我可以托他给你说一说!”须贾听了喜出望外,连连说:那太好了,太好了。不过我的马病了,车坏了,要去见张禄相国非得高车大马不可。”范雎说:“那好办,赶明我把主人的车马借来,随你到相府去。”说罢就起身告辞了。
第二天,范雎驾着高车大马来到馆舍,载上须贾奔相府而去。到了相府门前,连车也不停就驱车直进,府中的人纷纷向两边退避,须贾感到很惊异,进入二门,范雎说:“请你稍候,待我先进去禀报一声!”须贾在二门等了好久好久,不见里边有人出来,便上前去向侍者打问:“范叔为什么还不出来?”侍者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刚才驾车送我进来的不就是吗?”侍者笑着说:“那就是我们的张禄相国啊!”须贾听后大惊,乃立刻脱掉衣服,肉袒膝行,连连叩头,去面见范雎,说:“我死罪,我死有余辜,我真没有想到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我甘愿下油锅,或把我放逐于胡貉之地”。遂后人们便以须贾这段话中的“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演绎出“青云之上”与“青云直上”的典故和成语来。
[典源]
[典义]
[典实]
秦昭王利用赵国故君逝世,新君刚立这个机会,向赵国发动了武装侵略,占领了赵国三座边城。边城军民向赵孝成王告急,孝成王找太后商量。太后便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襄王召集大臣们商量,大家提出要让惠文王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都城临淄去做人质,然后才肯出兵相救。
使臣回到赵都邯郸,向赵太后禀报了齐国君臣提出的相救条件。赵太后听了,连连摇头,说啥都不愿意让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到异国他乡去做人质,众大臣竭力劝谏,太后一句也听不进去。太后被劝得厌烦了,声色俱厉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我把话说在前头,如果再有人主张派长安君去当人质,老妇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赵太后正在气头上,有个叫触龙的左师老臣,提出要谒见太后。左师是个什么官儿?一说是掌握实权的大臣;又一说则是优待老臣的荣誉职官。近侍向太后禀报:左师触龙希望能晋见太后。赵太后一听,心想这又是一个来劝谏的。她感到十分讨厌,便“盛气而胥之”,就是满脸含着怒意,显出气势逼人的神态,等待着触龙的到来。
触龙,人老了却十分虔诚,他上得殿来,作出快步急行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谢罪说:“老臣人老了,脚有毛病,竟然不方便上下殿堂了,故而很久没有谒见太后了。我私下自己原谅自己,但是我又担心太后的贵体安康与否?所以我很希望能见到太后。”太后说:“我同你一样,人老了,走路不方便了,靠车子行动。”触龙问:“太后每天的饮食如何?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还行,每天靠喝点粥饭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的胃口很不好,不想吃东西,就自己勉强走动走动,每天走三四里路,才稍微增加了一点食欲。食欲一增,饭食一加,身上感到舒服多了。”太后说:“我可没有你那份福气,我也不可能做到。”说到此,太后脸上的怒气有所缓解,有点烟消云散的样子。
触龙见太后脸上由阴转晴,说话的语气也缓和了,心里暗自高兴,进一步大胆地说:“老臣有个儿子叫舒祺,年纪最小,没有出息,又不成材。我一天一天老了,眼看就要入土了,可我放心不下,最偏爱他和挂念他,我希望能让他补个缺,当一名保卫王宫的黑衣卫士。太后能满足我这个请求,我死在九泉之下也要感激太后的。”
太后抬头看了看两鬓苍苍的触龙,带有几分同情地回答道:“好啊!他多大年岁啦?”触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满脸含笑地、以感激的口吻说:“十五岁了。人虽然还小,但是我愿意在死以前,请太后把这件事办了。”太后抿着嘴笑了,身子往前探了探,故意问触龙:“你们男人也偏爱小儿子吗?”触龙故意装着不好意思,低头笑着回答道:“比妇人们还厉害呢!”太后听了,笑得前仰后合,连连摇头说:“不对,不对,还是妇人比男人厉害。”这时,触龙没有笑,一本正经地说:“我看您爱女儿燕后,比爱小儿子长安君厉害得多。”太后收住脸,又连连摇头,说:“你说错了。我爱燕后,不如爱长安君厉害。”触龙觉得谈得入了正题,便把两手摊在胸前,摆出一副说知心话的样子,郑重其事地讲道:“父母疼爱儿女,就要替他们作长远打算。我记得,您送燕后出嫁,燕后前头走,你在后面哭。念她远离自己嫁到燕国,心里舍不得,她走了以后,您还天天烧香,为她祈祷,盼老天爷千万保佑她,别让人家赶回来。这不是您替燕后从长远考虑,一心盼望她在燕国生儿育女,子子孙孙相继为王吗?”
太后听了,觉得触龙说到自己心里去了,佩服地说:“你讲得很对。”触龙觉得又进了一步,便趁热打铁,直人正题,进谏说:“长安君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是很难做到上服下尊的。只有做到位尊而功高,丰厚而劳硕,就不愁众臣不服,更不忧百姓不尊。长安君人质于齐,既救了国家,又拯救了黎民,可以说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劳。那怎么不可以呢?”说到这,他看见太后的心有所动,就进一步把话挑明了,他说:“臣闻古人云,位尊无功,俸厚无劳,近者祸其本身,远者殃及子孙。太后疼爱长安君,封给他显爵,赏给他好地方,赐给他贵重物器,而不让他为国立功。以后太后有个好歹,长安君如何在赵国立足?”太后被说动了,问触龙:“那你看怎么好?”触龙接过话占头:“依老臣之见,长安君人质于齐,与国与民与己皆有利,可以说是功在当代、泽被赵氏子孙的大好事。太后就放心地让他去吧!”赵太后听了频频点头,便立即派使者带着一百辆车辇护送着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了。齐襄王见人质已到,也立即发兵去救赵国了。秦昭王见齐国出了兵,很快就把自己的军队撤回国去了。这件事情结束了,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成语和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