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
[典源] 《礼记·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典义] “美轮美奂”。郑玄注:“心饥其奢也。轮,困轮,言高大。奂,言众多。”此典多用于赞美落成的新屋。其成语“美轮美奂”即源于此。
[典实] 晋上卿赵武新建的房屋落成,晋大夫前往参加落成典礼。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张老这话既寓赞美又寓有讽刺。赵武闻义则服说:“武也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来追随亡租父及晋卿大夫于九原啊!”说罢,面北稽首而拜以示谢。后世君子谓这是“善颂善祷”。(75)
按兵不动
[典源] 《吕氏春秋·召类》:赵简之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返),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伯玉为相,史佐马,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典义] “按兵不动”,其原意是,赵简子欲伐卫,派人去打探,打探者回来汇报,卫君身旁辅佐者多贤人,条件不成熟。于是赵简子按兵而不动,等待战机,后人遂将“按兵而不动”,亦作“案兵”,即指兵不动。现在泛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而今也比喻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典实] 赵简子,又名赵鞅。赵衰的后人,赵盾的孙子,赵武的儿子。是春秋后期晋国的六卿之一。他为人刚毅,胸怀韬略,在晋国权高位显,经常代晋君出使列国、会盟诸侯,为巩固晋霸权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因而,在国内深受晋君信任,在列国诸侯间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是饮誉海内外的《侯马盟书》的主盟人,是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赵简子是晋定公的正卿,主政的晋国相国,他在公元前502年,准备出兵讨伐卫国。为了摸清卫国情况,他派史默到卫国去侦察,限期一月,届时返回。史默奉命直奔卫国而去了。
赵简子为什么要伐卫呢?因为卫国自晋文公破曹伐卫起,就成了晋国的结盟国。卫国同晋国结盟不是心甘情愿的,是晋国兵临城下强迫卫国结盟的。结盟不是白结盟,结盟就得给盟主纳贡。卫国长期以来,听命于晋国,受着晋国的种种压迫和剥削。
到了卫灵公三十二年,即公元前503年,灵公不甘心永远处在任人摆布的屈辱地位,决心摆脱晋国的羁绊。于是,同齐景公在沙泽(今河北大名县东南)缔结了互助条约,断绝了卫、晋两国同盟的关系,依附了齐国。
卫国的叛晋归齐,使晋国君臣上下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执政的赵简子,当然不能容忍卫国这种叛逆行为,他想晋国的结盟国如果都这样,那还了得。于是,他决定,杀一儆百,立即调集军队,去袭击卫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企图用武力迫使灵公就范,使其重新变成晋国的附庸。赵简子毕竟是个精于谋略的人,他在没有弄清卫国的情况之前,是不肯冒然出兵的。他在坐等史默的侦察。史默在卫国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连呆了六个月才返回晋国。赵简子问史默:“限期一个月,你为什么停了这么久?卫国的情况到底怎么样,能不能现在就出兵去讨伐它?”史默回答说:“行兵打仗,是一件大事,不是一件小事,我不能不把情况弄清楚,就草草回来。”简子又问:“弄清了没有?”史默说:“弄清了。谋利得害的事,我们不能干。我不得不细细探听,更不能不认真察看。总得把卫国上上下下的全面情况弄清吧。”简子急忙问:“卫国君臣们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史默说:“灵公虽是一个才智不怎么出众的,也没有什么贤名的国君。但他很有骨气,不甘心于受人任意摆布,这一点也不能不令国人拥护。卫国人还是拥戴他的。他为了激起国人的同仇敌忾之心,派大夫王孙贾在百姓间公开宣布:‘晋国就要进攻我国了,晋国已命令我国,凡有姊妹女儿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人到晋国去当人质。’这一消息传开后,卫国到处一片哭声,家家户户群情激奋,都对晋国充满了强烈的仇恨。现在全国群情激昂,一片沸腾。我们要去讨伐卫国,那可是人心不可违啊!”赵简子听了频频点头,没有吭声。史默接着说:“过去灵公一直排斥德高望重的贤臣蘧伯玉,信用谄媚进谏的小人弥子瑕。现在他接受了大臣史的忠谏,罢黜弥子瑕,任命蘧伯玉为宰相,史为副相。这又使他把国内的士大夫都团结在了他的周围,结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另外,最近孔子又带着他的弟子子贡来到了卫国,受到了灵公的盛情款待。子贡还被任命为宰相,留在宫里辅政。这件事已经在帝丘传为美谈,对于招纳贤才,安定民心,巩固卫政权起了重要作用。”说到这儿,史默又瞟了赵简子一眼,简子只是听。史默又继续讲了下去:“依臣下看,卫国现在贤臣很多,民情义愤,想借用武力使它屈服,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请相国三思而后行才好!”
赵简子听了史默这一番侦察,也认为伐卫的时机不成熟,于是,便立即下令:“按兵不动,待机而动。”这就为后世留下了“按兵不动”之典源。
高枕无忧
[典源] 《战国策·魏策一》: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典义] “高枕无忧”,是由“高枕而卧,国必无忧”浓缩而来的。其意是平安无事,无所顾虑。
[典实] “高枕而卧,国必无忧”,是战国时驰名的游说之士张仪,为秦“连横”游说魏国时,对魏武侯讲的。
张仪对魏王说:苏秦在诸侯之中替赵国游说“合纵”,说是为了安定国家,使国君尊贵,使军队强大,使名声显赫。他所说的合纵,就是要天下诸侯修好,订立盟约,使彼此成为兄弟,并且要在洹水之上杀一匹白马举行盟誓,以坚定大家信守盟约的信心和决心。您想这样能行吗?一母同胞的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哪有几个国家,拼凑到一块儿,凭借苏秦留下的计谋,就能团结得像一个国家一样?那纯属是欺人之谈,是根本不可能的。大王您不要听他那一套,您要听他那一套,不服侍秦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您的河外,攻取您的卷、衍、燕、酸枣等地,并胁迫卫国攻取赵国的晋阳。到那时,赵国也不会向南援助您魏国了。赵国不向南援助魏国,也就不会向北联合了。赵国不往北联合,您魏国也不会向北联合,这样“合纵”就要垮台了,“合纵”的路子就要断绝。“合纵”的路子一断,大王的国家想要安全没事那是不可能的。这样大王的魏国就危险了。秦国胁迫韩国进攻魏国,韩国慑于秦国的强大,在强秦的逼迫下,他不敢不从。秦国、韩国联合起来,魏国被灭亡马上就可能到来。这就是臣下替大王担心的原因。我张仪为大王计(替大王考虑),莫如事秦(不如服侍秦国),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服侍秦国,楚国、韩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无楚、韩之患(没有楚国、韩国的祸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大王就可以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国家一定没有忧虑了)!后人便根据这段历史往事演绎出“高枕无忧”的成语。“高枕无忧”亦作“高枕无虞”、“高枕无虑”、“高枕无事”等等。
一言九鼎
[典源]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已定从(纵)而归,归至于赵,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典义] “一言九鼎”,一言:谓一句话;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九鼎,在古代是国家的宝器。“一言九鼎”是平原君说毛遂一言重于九鼎大吕。后人遂以起决定作用的言论为“一言九鼎”。
[典实] 战国时,秦军围了邯郸。赵王派平原君赵胜与楚王谈“合纵”联盟,从日出谈到日午,久议不决。毛遂一手按剑,来到楚王面前,对楚王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有霸主之资。以楚国之强盛,天下谁能抵挡。秦白起他算什么,欲率数万之众,与楚国交战,一战而举下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这是楚国的百世之怨,我们赵国都感到羞辱,而王却无动于衷,不知羞辱。我家主人来和您谈合纵,是为了你们楚国,非是为了我们赵国“楚王听了毛遂之言,遂与平原君、毛遂歃血为盟,签了“合纵”之约。平原君与楚王签约后回到赵国,高兴的对赵王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先生真奇才也。”后人便以这个历史故事,喻重大决策的言论为“一言九鼎”。
白虹贯日
[典源] 《战国策·魏策四》: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梫(jin,音浸)降于天。
[典义] “白虹贯日”,白虹:白颜色的虹;贯日:贯穿太阳。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天象。相传战国时燕国的荆轲奉太子丹的命令刺杀秦王的时候,韩国的聂政刺杀相国韩傀的时候,都有白虹贯日。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行动,就会发生这种天象。后人遂以这种天象谓壮大之举、正义之象。
[典实] 这则典故发生在秦始皇赢政和安陵君使者唐雎之间。故事是这样的: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寡人想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您能答应寡人吗?”安陵君说:“大王施舍恩惠,以大片土地换我们的小片土地也,这太好了。可是,我们的小片土地是从先王那里接受来的,我愿意永远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了很不高兴。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对唐雎说:“寡人用五白里土地换安陵,安陵君不同意,为什么呢?寡人灭了韩国、亡了魏国,安陵君能在五十里的土地上保存了下来,是因为寡人认为他是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没有理会他。寡人现在用十倍的土地请求扩大他的地盘,而他却不同意,这不是轻视寡人了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您说的那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土地并守护它,即使有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岂只是五十里呢?”秦王听了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臣下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就会尸横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吗?’’秦王说:“平民百姓发怒,也不过脱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懦夫发怒,并非勇士发怒。专诸刺杀王僚,彗星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白色的长虹贯穿了太阳。要离刺杀庆忌,苍鹰搏击于大殿之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心怀怒气尚未发作,凶神就会从天而降,加上臣下就将有四个人了。如果一定要让勇士发怒,就将会倒下两具尸体,血流五步,天下人都将穿起白色的孝服。”唐雎手握宝剑站了起来。秦王见此,显露出屈服的神色,直起腰谢罪说:“先生请坐,何至于此,寡人明白了。韩国、魏国相继灭亡,而安陵君却能凭五十里的土地保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