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2019-03-08 08:52:26)分类: 散文随笔 |
学问一词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问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贵在“知”,即思想的创新;更贵在“行”,即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北宋学者范仲淹不仅潜心学问,而且开创了义庄慈善事业。这种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学者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帮助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成为村民们眼中的“科技财神”。
在新时代,做学问的实质在于从学术的角度总结、提炼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实践经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