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地
(2019-03-06 16:47:49)| 分类: 散文随笔 |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画虾,享誉世界画坛。虽寥寥几笔,区区数只,却灵动绝妙,神韵天然。尽管无一滴水,但却似万顷碧波,浩渺荡漾。正是余下的“飞白”之地,给予人们无限想象空间和强烈艺术感受。
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一生遵循“宁可不够,不可过头,恰到好处,留有余地”的艺术原则,也正是这“余地”,让他创作出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作品,将相声这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推向了又一高峰。
艺术如此,其他领域何尝不是这样呢?
孔子观于鲁桓公庙,见一特别之物,名曰欹器。其静止不动时呈倾斜之状,水至一半,恰器正端平。而满则立覆,滴水皆无。遂感慨不已:“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世间万物,未有不满倾盈缺者,只要推而极之,不留余地,必然事与愿违,到头来,不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是连已经得到的也会失去。
因此,先贤不厌其烦,以肺腑之言告诫后人“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抓住这个“尽”字,从四个紧贴人们生活的方面,反复陈说万万不可以“尽”。凡事须留余地,不能把事做绝,不可把话说满,那样,就等于自己把自己置于困境。而势焰熏天,享尽奢华,尚以为不足,待势尽之日,必是不期而至的噩运之时。“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这种说法早已千古不爽。尽处即是绝处,正如强弩之末,亦如凋谢之花。
宋代官员张知白,深知此理。据《训俭示康》记载,他有一句名言深得司马光叹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只有常将有日思无日,方不至无日成末日。
王钦若任宰相时,身居下位的张知白与其意见经常相左,遂以健康为由请求辞官。后来,王钦若失势,贬谪南京,素来与其有隙的宰相丁谓,就想借刀杀人,于是,将张知白调任南京留守,做王钦若的上司,期望他好好整整昔日的宿敌。张知白到任后,不仅没有乘势痛打“落水狗”,反而以德报怨,对王关怀备至。尽管丁谓十分气愤,不久即将他调任他处,但张知白的厚德与海量,还是给自己的未来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此后,王钦若感激涕零,满朝文武心悦诚服,皇帝默记于心。仁宗即位后,张知白旋即晋升尚书右丞,枢密副使。从其名字亦可窥知其时深惧满盈、处处留有余地的智慧。
宋代大儒邵雍,满腹经纶,有洞彻天地之机,他对“尽”字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用短短一联,将事物的最佳状态形象生动地描摹尽致:“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清代学者石成金,曾在《传家宝·绅瑜》欣然评曰:“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酩酊,便成恶境矣。履满盈者须思之。”酩酊大醉,则一塌糊涂;花朵全开,接下来就会凋谢。
历代先贤无不深谙此道,范蠡、张良于大功告成之际,拒绝享受人生极顶的无限风光,在一片惋惜与留恋的氛围中急流勇退。曾国藩一生奉“花未全开月未圆”为人生最高境界,书斋即名“求缺斋”。立大功而不居,处高位而不富,有洪福而不享,手握重权而不存一丝一毫的非分之心,总是谦而又谦,退而又退,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余地,成为善始善终功德圆满的“中兴名臣”。清廷给他的盖棺之论“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谥以“文正”。
明代文人陈继儒则从“不尽”入手,尽陈其意:“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光,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做事留一点余地就会变得圆满,东西留一点余地就会富裕使用,感情留一点余地就会意味深远,说话留一点余地就会余味犹存,兴致留一点余地就会增加情趣,才华留一点余地就会神韵饱满。
留有余地就要适时止步,特别是进取或攫取之心太盛,抑或“余地”之处诱惑太强时,要能当止则止,为身后留下余地以做转圜空间。这样,终身都不会被动和受辱。墨子谓“止”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隋朝大儒王通专作《止学》,其杰出智慧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名垂史册的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千古贤臣,皆出自其门下。
据《增广贤文》记载:“十分聪明用七分,留将三分与儿孙。若将聪明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七分即是不尽,三分即是余地,如此自可游刃有余,绵绵不尽。反之,“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到那时,则进退维谷,悔之晚矣。

加载中…